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海明威小说的心理建构体系

作者:于丹丹




  一个作家的心理建构体系直接影响着他的作品。作家作为社会中的独立存在,不可避免地存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和个体的情感体验。在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的《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他成为叙事文学一代宗师的心路历程。他豪放、喜欢冒险,有时气量相当狭窄、敏感,喜怒无常,这一切都源于他心理建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进取性、求知求真,由这三种人格特征所构建的海明威心理建构体系在其作品中都能体味到。
  自主性人格是现代西方人生活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西方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人格上的相应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它倾向于维护自我而不是去适应他人,随时为获得高度的自我依赖与独立而奋斗。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他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这一点。主人公或者一些小人物都在拼搏,形成了他的硬汉风格。尤其是1952年海明威的最后一部力作《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决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征服了全美乃至世界读者的心。
  然而,抗争、寻求自我的真正价值过程中不可摆脱的便是悲剧命运。海明威恰恰是喜欢悲剧的。西方的悲剧意识可以溯源到古希腊,这样的意识经过代代相传,潜在于每一个现代西方人的内心深处,海明威当然不能例外。
  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他与险恶人生的抗争之中。他也知道面对“人”自身的巨大压力,抗争是会被轻易粉碎的,因此,追求肉体的永生毫无价值,只有作品“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的本领之大小”,他将青史留名。这样的抗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争,才有价值。因此,他用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抗争,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整个内心世界。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只身在海洋上与大鱼搏斗时,不由想到“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然后又说“不坏,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他不停地自言自语,一只小鸟的参与可以缓解他的孤苦。他经常喃喃着“福哉玛利亚”、“我们在天之父”……然而,在他进行最猛烈的搏击时,祷告文、小鸟都消散了,存在的只是自己,因为他坚信他能够自己撑下去。作家在写作时,总有一种力量让他表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在这里,海明威所表达的正是他心理建构体系中的自主性人格特征。
  求知求真与进取性,是传统西方人很独特的人格特征。这与他们的理性思维密不可分。它除了激励着西方人培养自我意识之外,也要求人们学会自我尊重,并因此打开了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奋斗的广阔前景。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精神健全、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他们都存有强烈的自我尊重意识。桑提亚哥无论在自语时,在与孩子的对话里,都明显地表现出高度的自我尊重并为目标奋斗的意识。他在船上神思游荡时,想到老狄马古奥的“鸡眼”会使老狄马古奥疼得厉害,他就高声说:“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鸡眼。”由此,可以看出开始时桑提亚哥把在与大鱼搏斗中受到的强烈痛楚所产生些微的信心松动用一种“借口”来反衬他本身具有充分的能力,试图证明可能的失败只是外在不利因素在妨碍。然而他的自我尊重意识不允许他这样做,于是他说出了后面的话,其目的正是喊醒自己,为自己增加信心。
  可以说,主人公的这种意识正是海明威心灵认知的折射。从中可以看出其内心动向,使读者不由得产生敬意。这是他心理建构体系中求知求真与进取性的最好表现。
  海明威痛恨别人问他,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象征了什么,有什么寓意,因为他自己已经把一切倾入了作品。“你要找到当时使你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产生与你相同的感觉。”
  因此,无论海明威作品形式多么复杂多样,他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他心理建构体系的表现形态。这一点,明显地贯穿于他作品的始终。
  于丹丹,女,沈阳工程学院文学艺术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