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用美的方式打造阅读教学

作者:李建设




  第一,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热爱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与之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意志行动”的范畴。依据心理学原理,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构成意志动机的,除了理性的认识因素之外,还有非理性的感情因素。一般地说,那些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热情、善于克服各种阻力的学生,大都与特定情感的强大推动力分不开,并非仅仅出于对学习目的的理性认识。
  语文阅读的实践证明,加强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语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是因为审美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发现必然会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与热情,从而使语文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对语文未知世界的孜孜不倦地追求,离不开他们对语文的爱,而对语文的爱,离不开对语文所产生的美感,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激发灵感。“以美启真”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审美感和理智感的内在联系。人类主要的三种社会性情感——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种联系和制约,归根结底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真、善、美的一致性。由此,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的审美感就可以指引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
  “真”和“美”的联系,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是处处可见的。如散文阅读中关于结构精巧、意境深远等知识的有序性形态的艺术分析,就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审美感,就便于他们发现、分辨和掌握这些散文的有关知识。在其他文体的阅读中,课文的中心是否突出,主题是否鲜明,结构是否完整,论证是否严谨、周密,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等等,这些普通的语文基本知识的分析,都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上“美”或“丑”的印记,并相应地影响到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真”或“假”的分辨与吸收。因此,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把“真”的知识所固有的“美”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审美要求与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一样,都是科学的知识所必备的。
  第三,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心理情感的沟通,而师生双方对文章的共同审美感,是实现其心理情感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渠道。这是因为审美情感能够使师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和谐。在这种特定的美的境界里,学生能够徜徉于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则依照着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规范来自觉地启发和塑造学生的美的感应能力与审美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审美的精神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贴近。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和谐的教与学的情绪氛围,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阅读在愉悦中取得最佳效果。
  语文阅读活动的实践证明,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切实有效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产生审美感,教师就必须首先有这样的审美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对文章的审美愉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激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长期的语文阅读经验充分证实,凡是学生有兴趣的阅读课,学得扎实的阅读课,几乎都是因为教师在其过程中倾注了强烈的审美感情。所以,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章的美感交流。这种审美情感的交流以文章为纽带,沟通了师生双方的感情,密切了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自然萌发出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强化了师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形成语文阅读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李建设,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