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诗歌阅读鉴赏要紧抓诗眼

作者:张国秀




  自古以来,我国诗歌创作就很讲究诗眼的提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安,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刘坡公也在《学诗百法》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彩全失。”由此可见,诗眼在诗中的作用可谓大矣。如人之眼珠,可以传人之神;如画龙点睛,可使夭峤升天,所谓一字妥帖,满篇生色,全篇皆活。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因此,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作品的内蕴和表达技巧。怎样抓住诗眼来欣赏诗歌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步走:一是抓诗眼,二是析技巧,三是明特点。下面笔者就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辐射其他,来具体地阐释一下这种方法。
  一、抓诗眼。什么是诗眼呢?“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讲坛云:“天工忽向背,诗眼七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最精炼传神的字眼。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主旨的精彩字眼。抓住诗眼,也就是抓住了全诗的主旨,因为作者的精神就是通过这“一目”传出来的。怎样才能抓住诗眼呢?首先要找到诗眼所在的句子。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开头、结尾、诗中议论抒情部分去找,也就是从诗中重点部分去找,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部分往往是揭示主旨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得很透彻:“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实际上,这和陆机在《文赋》中早指出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是一致的。再次,要从找到的诗句中挑出最精炼传神的词语。这些精炼传神的词语通常是哪些词呢?一是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二是形容词,形容词可以写出事物的特征,能增强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唐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的“阴”字。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望终南山,所见的只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写出了雪寒冷的特点。三是虚词,特别是副词。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字,既有“狐独”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难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
  那么,《归园田居》一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首先找到诗眼所在的句子。关于这个句子,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到底哪种观点比较正确呢?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陶渊明生性耿介,因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解印,回归田园。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没有因为失官而愁苦不堪,没有对生活感到一片死灰。相反,从文本我们可以看出,田园风光在他笔下是那样的清新可爱。那样地充满了诗情画意。田园才真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显然只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这种思想相吻合。我们再看看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运用得比较传神精彩呢?经观察发现是“久”和“复”,一个“久”字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一个“复”字可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后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析技巧。《归园田居》一诗诗眼所在的句子,就比较鲜明地点出了本文的艺术特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首先,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樊笼”比作黑暗的官场生活,“自然”不仅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自然,更重要的是它还有比喻意,是指诗人那种认真固穷、超脱恬淡的自然本性。类似的比喻,在课文中还有,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比作“池鱼”、“羁鸟”,把“旧林”、“故渊”比作自己追求的本色人生。其次,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樊笼”和“自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个句子形象而鲜明地表达诗人对卑污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又表达了冲出“罗网”摆脱束缚,返回大自然怀抱后的那种欣慰欢快之情。文本不仅有明比,还有暗比。诗人为什么对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鸡鸣狗吠虽如榆柳桃李那样普通而常见,但较之身陷“尘网”的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美好事物。诗人“久在樊笼”,一旦冲出,返回大自然的怀抱,便觉得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倍感欣慰。诗人明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暗里处处与官场生活进行对比,不过这种对比不是明比,需要读者思考、想象、补充、丰富。同时,诗眼所在的句子“久在樊笼里,复归返自然”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反复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痛恶,对田园生活的神往。诗眼“久”、“复”非常平常、朴素,但平字见奇,朴字见色,诗味醇厚,包孕着丰富的感情信息,充分地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特点。
  三、明特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对上述的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就可以得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1、使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2、首尾呼应,构思巧妙;3、语言平中见奇,淡而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抓住诗眼,不仅抓住了诗的内容,而且抓住了诗的表现方法,形神兼备,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诗歌。这是阅读诗歌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我们不光要掌握方法,还要培养美感,充实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可能深入地探索出蕴藏在作品深处的丰富内涵。
  张国秀,教师,现居河南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