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陈情表》及其孝义思想
作者:朱枝娥
作为人子,尽孝之道首在事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如何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经·纪孝行章第十》),简言之,即要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陈情表》暗扣此孝道,陈诉其情。蜀灭亡后,晋武帝征召李密,委以重任,作为蜀汉旧臣的他,上书《陈情表》,以奉养祖母刘氏为理由,辞不应征,晋武帝览阅此表,非但不恼怒,反而“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古文观止》),《陈情表》也由此而声名远播,流芳千古。此作的成功,虽属无意“插柳”,却有“柳成荫”的必然,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其陈情之艺术技巧高超,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其所陈之孝情不仅切合儒家孝道且发自肺腑、天然真纯,理足而又情切。表言:李密自幼父丧母嫁,“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祖母含辛茹苦,担起父母之情责,“躬亲抚养”他长大成人,当祖母年事已高(“九十有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时,他理当“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保卒余年”,又怎能“奉诏奔驰”、置之不顾?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废离”病重祖母即时应征,这于孝礼不符,于孝治有悖,于孝情更不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适逢晋武帝欲以孝治天下、以期赢得民心之时,于是终得遂所愿。
“孝”作为传统思想观念,对我国古代民众影响很大。“孝”被视为美德,上升到人品及伦理的层面后,“孝”便成为了一门做人的学问,除有专著《孝经》外,《中庸》、《论语》、《孟子》《曾子》、《礼记》、《荀子》、《治家格言》(明·朱柏庐)等等均对此有所论述,这其中有落后需摒弃的,如《孝经》、《中庸》、《礼记》中有关守孝的繁琐丧仪、《孟子》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观念,但其所大力宣扬的敬爱父母的主流孝道导向却是应该肯定和提倡。诸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的告诫、“妻子具而孝衰于亲”(《荀子·性恶》)的警示、“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家格言》)的责难等,《陈情表》暗合了这样的主流意识,以拳拳孝心感奋着受众,鞭策和激发人们去尊敬、爱护至亲至敬的父母,所以能成功不衰。李密以实际的一贯孝行(“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信服于晋武帝,也昭示后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章第六》)
百善孝为首,而罪莫大于不孝,关于“孝”的重要性,古书作了多方阐述。“孝”不只是单纯的品德、伦理问题,也是识得贤才、治理国家、谐和社会的重要法宝,古代统治者深明此道。《曾子·大孝篇》云:“孝子善事君。盖孝子忠臣,相成之道也。”事亲孝者,可移其孝于君而为忠,故在科举制之前,君王用举孝廉制,以孝鉴忠,选取贤良人才,以辅佐自己治国安邦。晋朝建立后,给了李密多次宦达良机,却丝毫未能动摇他终养祖母的孝心,这固然有其蜀汉旧臣之情结,但其深怀的孝情却是真真切切,而且因为一次次的辞不赴命,其孝情更加广为人知,广被称道,晋武帝嘉许李密,实乃明智之举。
现如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而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至关重要。孝敬父母是家庭和谐的根基,也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职分,此职不尽,愧为人子,败坏时风,于父母不孝,于社会和谐不利。《陈情表》实在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朱枝娥,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