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

作者:陈金平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目前,研究性学习呈两种形态:一种是新的课程形态,而另一种是新的学习方式。本文所谈的是后一种。这种学习方式以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以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笔者开展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到“好”的转变,由“好”之境上升到“乐”之境,其本质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品尝到了研究的快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于是就有了快乐。
  2.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产生整体效应。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看,如将眼、口、手、脑多种器官有机结合,进行学习,能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活动,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是十分广泛的,除了课堂里的书本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书、多媒体、网络和社会实践加以获取。而研究性学习,正好具备了以上特性。
  3.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合这一目标。
  
  三、实践假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实验变量
  
  1.自变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为中心变量。
  2.因变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整体效果。它包括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程度。
  3.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教学班学生来源均等,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相同(同一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五、教学模式与原则
  
  1.教学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常见的方法可分为课题学习和专题调研。
  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或语文专题研究。课题学习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先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贾宝玉”待学生对他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谈塑造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贾宝玉看《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等等。专题研究(几篇课文结合)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作“谈谈宋词豪放派的写作特色”等专题研究。
  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文言文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2.教学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2)教师指导学习与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3)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4)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5)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六、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实验教师所任教的一(1)班,平行班中的一(2)班为对照班。
  2.实验内容:选择岭南美太出版社出版的试用教材语文一至四册为实验内容。
  3.实验方法及步骤:
  (1)方法:对比实验。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比班进行传统方法的教学。
  (2)步骤:
  ①准备阶段。制订实验方案和计划,进行教育科研方法学习,研究有关的资料。
  ②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2年7月;
  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3年7月;
  ③总结阶段:2004年12月。
  
  七、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测试结果对比(表1)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调查结果对比(表2)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两年,从每个学期的测试记录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有关数据显示,教学效果实验班比对照班好。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每学期均稳步上升,而对照班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徘徊不前。各班第一学期与第四学期相比,平均分:实验班增长8.2分,对照班增长3.2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5分;合格率:实验班增长5%,对照班增长1.5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3.5%;优秀率:实验班增长4%,对照班增长1.6%,实验班比对照班多2.4%。为什么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明显比对照班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扩大阅读范围,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搜索大量的信息资料,因此促使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学生阅读种类比对照班多。阅读范围比对照班广,学生除了阅读书、报、刊之外,还从网络和电子读物中寻找资料。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2.强化协作训练,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于研究的需要,实验班的学生必须多写读书笔记、文艺评论、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等类型的文章。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学生每学期人均多写12篇文章,实验班的写作量显著增加,而且所写的文章涉及的体裁比对照班多。在写作实践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由于实验班增加了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多种口头训练机会,实验班的学生口头表达训练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3.发挥自主作用,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当作容器,因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决定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自主性强,学生思维活跃,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去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由于老师的指导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表2的调查数据表明,实验前后对比,实验班喜欢语文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反之,对照班喜欢语文的百分比增加缓慢。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