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培养审美能力的三“字”策略
作者:琚志磊
第一,重视一个“读”字,把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出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这活生生的传神写照就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流露就是“意”。这描绘的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几方面的融合,就构成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先要带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呢?主要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教师的范读,直至背诵,增强学生对作品画面形象的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象,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地受到感染和鼓舞。当然由于有些作品意境深远,仅靠读还不够,还需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指导。但这种点拨和指导是绝对代替不了学生通过自身的“读”来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第二,重视一个“悟”字,给学生插上审美教育的翅膀。别林斯基曾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是有限和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承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独特的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和必然性,通过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悟出作品所要提示的思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在审美教育中,重视“悟”的教学,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这就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第三,重视一个“写”字,拓宽审美教育的天地。语文课本是个样板,我们在帮助了学生学习课文,接受作品体现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熏陶时,还应注重启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接触实际,运用学到的美学知识去认识社会、认识周边的人和事,弄清哪些是生活中真、善、美,值得我们去热爱、讴歌、颂扬;哪些是生活中的假、丑、恶,需要我们去憎恨、批判、抵制,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认识了的生活。哪怕是一篇简短的日记,学生能透过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发现其中蕴含的“美”的东西的存在,其实际价值就超过了它本身。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的学生能用“美”的眼光观察问题,并自觉接受“美”的思想情感的影响,这不正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所期盼的结果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要我们重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何愁我们经常不断地用审美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勤奋地读书写作,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文情并茂,熔思想、感情、审美于一炉的好文章来的。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
琚志磊,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