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职语文教学理念转变探讨

作者:张樱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社会改革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语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教育部2000年8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指出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大纲》强调,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中职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教学方式和其他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转换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求职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将要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首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迁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例如: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管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些能力。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面向就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那么求职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求职能力是指学生在用人市场自荐、应聘的能力,如何让用人单位真实了解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是每位学生必须面对的,特别是当面对应聘职业不是本专业或要求一专多能时,又如何去适应职场变化。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我们中职学生能兼顾多个岗位,这可能会超出学生所学专业的范畴,那么就需要学生凭借日常形成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快速学习并掌握新岗位相关知识,尽快地了解该岗位要求,掌握操作流程,争取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而获得更多机会。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应先从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开发者和课堂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改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注释,应由学生查阅字典、词典,自己解决。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两本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或借或买),及向他们介绍多种字典、词典的用途及用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生更多地参与语文教学,他们也由被动学习逐渐走向主动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应将它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中职学生的社会认知、今后适应社会大有益处。像手抄报比赛、论辩比赛、普通话比赛、文学社团活动及各种调查活动、竞选活动等等,均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举办的形式多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它们蕴涵了素质教育的很多因素,对学生巩固和扩展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素养、政治素养和健全人格素养,都有很大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使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语文为专业素质服务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一句话,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个事物,都蕴含着特定的逻辑。常有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正是因为语文离我们的学习生活太近了,因此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以笔者所在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甚至个别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他们虽然大多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走进了职校的大门,但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时,由于语文基础薄弱,对较为抽象的基本概念无法理解,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无从下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应从学生入学一开始就通过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并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高度发展为主的智能发展,从而带动及提高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我认为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及掌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应以实用为本,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由易到难的训练方式。例如,中职语文写作能力训练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谈“写”色变,这种现象在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中尤为普遍。我首先帮助学生克服怕写作的心理,训练先从最简单的仿写开始,提供范文让学生参考并仿写。降低了难度,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障碍也逐渐消除。然后,我再鼓励学生慢慢脱离范文,独立作文,对写作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进而对写作产生兴趣。学生夯实了基础写作能力后,写作训练转入实用性写作训练,即应用文书写作。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文书写作训练。最终实现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为专业知识服务的目标。经过由易到难系统的写作训练后,学生不但写作能力提高了,而且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高。训练后的学生外出实习时,做到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运用语文写作能力,撰写出有分量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新形势,中职语文教师要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必需转变教学理念。
  张樱妍,广州财政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