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激励的魔力
作者:段春凤
要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学需要热情,需要智慧,需要相机点拨,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但教师更应具有爱心,要走入学生的内心。这样一些激励的语言,才会如清水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
文理分科已定,我带了两个普通班,班中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积累,也不知道如何积累,认为高一语文不用学,高三拼它一年,成绩就会上去,如果我色声俱厉地否认他们的观点,肯定引起学生们的不服,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个小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了。他用马蹄铁在铁匠那儿换了三文钱,又用这钱买18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在袖中的樱桃悄悄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当初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的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更多。”
听完以后,同学们都会心的一笑。我知道大家理解了小故事的深意。于是乘机给同学们讲了一些积累的方法,如多读、多写,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全部记下来,把试卷中出现的多音字、易错字、生僻成语也整理在笔记本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自习辅导时,就开始着手收集和整理。
分到了普通班,也有许多同学意志消沉,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励学生振作起精神,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呢?说教效果不会太好,于是我又来了一个小故事,微笑着说:“当你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好去看石匠敲打石块。也许他已经打击了几十次仍不见裂缝,可是就在第一百次的时候,石块终于裂开了。我们知道那绝不是最后一击才成功的,而是前面99次所奠定的基础,成功靠努力而致,不靠希望。浅处何妨无卧龙。咱们班很多同学都有很大的潜力,只要默默努力,韬光养晦,三年后我们定会考上重点本科,成为人中之杰。”话音一落那些趴在座位上出神的同学,不由地挺直了腰背,我知道这番话在他们心灵中激起了涟漪,也起到了应有的激励效果。
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个别学生,在理科方面是天才,但却对语言没有丝毫兴趣,对语文冷眼视之。平常的作业不按时完成,字体潦草,态度草率,课堂上大多是“沉默一族”,老师提问他问题,往往理直气壮地说不会,面对这样的学生,讽刺、挖苦只会更加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引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索性不学语文。初登讲台时,面对这些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要么严加罚惩,要么置之不理,但后果都不理想,直到有一天,一则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个男孩养了只小乌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男孩想让这只乌龟探出头来,用尽了他所能想到的办法。他试着用手去拍它,用棍子去敲打它,但凭怎样拍,怎么敲,乌龟就是连动都不动,后来他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帮他把那只乌龟放到了一个暖炉上面,过了一会,乌龟便因温暖而渐渐地把头、四肢、尾巴伸出壳外。当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变时,记住不要采取攻击的方式,而是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这样的方法往往更加有效。温暖地待人,你将会得到意料不到的惊喜结果。
于是我找了正确对待这些学生的方法,经常找他们谈心,抓住他们学习上的某个优点,加以表扬,慢慢地他们渴望自我表现,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变得更为自信,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师生之间的火药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味、“情”味和“趣”味。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乐”,有趣有益,一方面得益于教师课讲的精彩,扣人心弦,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定要灵活多样,多些肯定,少些否定。热情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也就活了。同学们在这样活跃的气氛中,乐学,愿学。成绩提高了,又将会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另外,如果课堂上,有些同学耐不住寂寞,和别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时,老师不必板着面孔,直呼其名,叫他站起来或滚出去,而是采用比较婉转的方式,巧妙的制止,如引用名人名言,像古希腊哲学家戴奥真尼斯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有两只耳朵,可只有一个舌头,为的是多听少说。”老师说完停顿一下,同学们会心一笑,说话的同学也会戛然而止,不好意思再说。
美国俄亥俄州高中教师休息室内有这样一条横幅赫然写着:“不要把年青人当成等你灌充的空瓶,把他们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每一个人的智力都不是均衡发展的,教师不能做讲台霸主,单纯机械地传播知识,而应把方法变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品位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他们扬长避短。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只上了一个学期,教师就在他的评语中下了结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道德,也决不会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父母让他改学油画,谁知瓦拉赫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也很差。可是化学老师却认为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试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这一次,他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其化学成绩在同学们中遥遥领先,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位化学老师一次肯定性的评价,改变了瓦拉赫一生的命运,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死,妄下判语,当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时,他们产生的能量将不可低估。
小故事蕴藏着大智慧,小故事也开启大智慧。通过故事,通过激励性的话语,点拨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把真、善、美撒播到他们的心田上,语文教师也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打开学生的眼界比打开他们的知识之窗更重要。
段春凤,教师,现居山东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