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创新阅读教学法举隅

作者:李雪燕




  一、采取有效措施,激发阅读兴趣。
  
  动机是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和需要就是最好的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教学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内部动机,使他们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兴趣,阅读教学才能谈效果,也才能谈创新的话题。
  品评史例,激发阅读兴趣。援引古今中外大量名人刻苦学习,饱读诗书的史例,让学生从那些大学者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譬如说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酷爱读书。在清华读书时,便以出众的才华,惊人的记忆力,横扫清华图书馆,成为世界文化界的佳话。
  利用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有不少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有不少学生喜欢看言情小说,比如琼瑶的《窗外》,三毛的《哭泣的骆驼》,我们便可以利用他们喜欢读小说的天性,正确给予引导,使他们品味到武侠言情小说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把兴趣渐渐转移到其他名篇名著的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雅文深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高起性,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抓住时机,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某个学生在某个难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便不失时机地肯定,让他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这一次激励,便是这个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起点。
  
  二、从“写”到“读”,创新阅读方法的尝试。
  
  一般认为,只能以“读”作为突破口来提高写作能力。但笔者以为对于浅易的现代文阅读何不从“写”的角度去尝试一下“读”的成功呢!
  笔者讲授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时,没有让学生急于去阅读课文,只是介绍了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中心内容,便要求学生写这篇文章。许多学生一落笔就写到中朝两国人民惜别的场面,写不了多少字便写不下去了,同学们倍感这篇文章写作之艰辛。翻开课文比较参照,魏巍是从别前、别中写起,写别前是为别中“依依惜别之情”作铺垫,学生一读作品,作品的内容,艺术技巧便一目了然,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又从宏观构建方面把握了文章的深层底蕴。文章的艺术技巧也渗入到学生的血液里。笔者讲授一系列的文章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比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
  从“写”到“读”,不一定要求每篇都要写成文章,也许只要写构思提纲,或者课堂上口头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同学们参照自己的思路作一种探索参照式阅读,查检构思误差,便把作品内容,构思技巧,艺术特点想清了辨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阅读教学效果好、效益高,是一种成功的创新阅读方法的探索。
  
  三、学生自编名著读本,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
  
  农村中学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阅读的书刊不多,学生的阅读面不宽,笔者针对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采取了让学生自荐自编名篇读本的方法,空前激发了学生创新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求每位学生十天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写上为什么推荐这篇文章的理由,并用教师设计好的纸张工整地誊写,收集起来集体装订,便成名篇读本。以每班60人计算,那么10天就可结集一本60篇文章的优秀文本,一个月3本,也就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推荐了180篇文章。如果每学期有5个月,那么就有900篇文章。3年时间就是5000篇文章的大读本,何谈读物不多,何谈阅读面不大。
  因为要求学生推荐名篇,并要求写出你推荐的理由,学生一定会主动去寻找课外读物来读,并一定会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深层次思考文章的内容,在有形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学们推荐的名篇要装订成册,自然有比较、鉴别,无论从选文,还是从评价,从书写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只阅读能力提高了,其实,写作能力、书写能力、编辑排版能力等多种能力整体提高了。这就回归到“一个中心”的落脚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学生推荐的名篇,更适合学生阅读年龄特点,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学生的评点,会更激发学生的再度思考,在长期的交流探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有长足提高。
  
  李雪燕,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