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作文教学的不良状态

作者:张立银




  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外化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考察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表达的训练过程。因此,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通常被看成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然而,从目前中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以下五种不良状态值得注意。
  1、教学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序列要求,诸如词句训练不扎实,各学段、各年级各自为战,不重视从“习作”到“写作”的过渡,不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密切配合等,使作文教学仍处于无序的状态。
  2、情感的被动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单一的、片面的以课本为本,不能从教材的整体上按学段、按年级、按学期、按单元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仍以一个一个的读写重点项目为“个体”教学凭借进行教学,不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情趣出发,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是干巴巴的硬性作文,使学生的作文过程在情感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3、素材的匮乏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不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和积累,学生的作文素材往往是教师提供甚至强加给学生的,从而导致学生生活面不宽,独立观祭生活的能力薄弱等问题。
  4、构思的程式化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审题、选材、立意、评改等作文过程中,不注重多向思维的发展,过多地强调求同,忽视求异,甚至完全用教师的构思去代替学生的构思,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使作文构思指导处于停滞的程式化状态。
  5、兴趣的压抑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调动,而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又肆意对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行扼杀,导致学生对本来兴趣盎然的作文活动视为畏途,对作文产生厌恶情绪和畏惧心理。
  要使目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从上述种种消极状态中走出来,必须加大作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对症下药,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着眼点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从小学段到初中段,要提前起步,加强从说到写的训练,以减小作文的坡度。低年级要加强说话训练,要注意利用课间答问、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中高年级要强化口语交际训练,初中学段要逐步加强复述训练,从一般复述到创造性复述,再到独立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步步提高。在写的方面,一定要由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顺序,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从小学段的“习作”到初中段的“写作”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训练序列,在如此有序的训练指导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其片断练习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从写“放胆文”到写“小心文”直至独立作文的过渡。
  根据中小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学习规律,构建读写同步,“读——仿——写”三步转换的作文教学模式。这是丁有宽老师集几十年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他总结出七条读写对应规律,为我们利用该模式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
  从“读”学概括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
  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怎样写提纲;
  从“读”学区分课文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
  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
  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练怎样遣词造句;
  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但是,我们的教学要求不可以仅仅停留在“仿”上,而是应该有机地按照七条读写对应规律,在引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仿为主——迁移为主——创写为主”的三个阶段,进而形成“仿写”到“学写”到“创写”这种读写结合的渐进训练序列,这样既可减少学生学写的盲目性,又可加快由读到写的转化过程。
  
  张立银,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