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滕召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作文课往往是教师提出写作的要求,学生悬腕挥毫,一泼而就;教师秉烛夜批,学生一读了之。如此周而复始,学生并不能从那些诸如“层次清楚”“中心突出”“语言流利”等批语中学到任何东西。长此以往,写作的兴趣逐渐磨损,最后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奉命”写作了。
  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地开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某权威语文教学杂志曾开辟“我是怎样爱上作文的”专栏,收到了中学生写的几百篇稿件,来稿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作文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百分之九十九的来稿声称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见,作文教学中,来自外部的良性刺激,如较高的等级、分数、排列居前的名次、表扬,对学生作文兴趣的产生有极大的作用。
  教师要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明显察觉自己作文的进步,体会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快乐,可以通过黑板报、校报等形式尽量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从而使他们逐渐对作文有浓厚的直接兴趣,最终使兴趣成为作文的强大动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刘国正说:语文教学经验的“最大特色是把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这一着棋下得好,作文教学全局就皆活了”。作文教学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由此出发,让学生勇于怀疑既成定论,勇于否定既有定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
  有这样一个幽默,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不可以抽烟,神父回答:“不可以。”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这样问神父:“抽烟时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同样是抽烟加祈祷,两种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结果——祈祷时要求吸烟那似乎意味着对上帝不尊重;抽烟时祈祷,则显示了休闲时也想着神的恩典,这就是神父对后者给与肯定的理由。我们在写作中应借鉴这种思维模式,对培养学生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一句诗形象生动的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学生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学生要广泛。也就是说,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因此,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主动阅读。
  
  滕召国,黑龙江建三江鸭绿河农场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