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项羽兵败之因探谜
作者:张文光 周凤凤
其实项羽最终必尝失败苦果,与他少年时期治学态度有本质关系。《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开外,力能扛鼎,但从小不喜欢读书,学剑术又不好好学。他的叔父项梁对他大发脾气,他却说:“学书只要能记得自已的姓名就行,剑术只能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那能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开始很高兴,但略知大意,又不肯学了。简而言之,项羽少年时期对大多学问略知大义,学而不精的态度,注定了项羽将是一位悲剧英雄。
一、缺少儒学文化的熏陶,注定项羽缺失一颗博爱的心。
春秋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而儒家文化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并能牢牢的站稳脚跟,这与儒家文化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博爱思想的实用性有绝对关系。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那些所谓行仁政的“得道者”,即是以仁爱之心治国的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在项羽军事集团同刘邦军事集团争霸的过程中,一颗博爱之心则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项羽自幼蔑视儒学经典,学书不成决定了项羽将缺失儒学经典的熏陶,他成就不了一颗博爱之心。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洹水上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於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后来的事实证明,项羽的这一做法大大失掉了他在关中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说项羽这时已失掉了关中人们的民心之后,他入关后的“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的做法则伤透了整个三秦人民的心。
再如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兵进入咸阳,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非常豪华的阿房宫。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有个叫蔡生的劝他定都在关中,可他见秦的宫殿烧得残破不全,又思念自己的故乡,因此没有采纳蔡生的意见。并说:“富贵不归乡,好比穿一身锦绣衣裳夜行,有谁知道呢?”后来蔡生暗中对人说:“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意思是楚人打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不是。项羽听到这话,当即把蔡生抓了来滚了油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接受了很少进步儒学文化熏陶的项羽,必然是一个嗜血好战,残暴有余、仁善不足的武夫。
二、文韬武略的略知大义,导致项羽失却战略家的睿智。
自古以来,凡能安邦,治国,平天下者,无不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超人一等的文韬武略。项羽无论学书,学剑,学兵法都是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项羽最终成为一个对大事判断不明,用人不能尽其才,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性格疑神疑鬼的人。历史证明项羽从鸿门宴开始直到楚汉相争的四年里,在决策判断,人员任用上都曾犯下致命的错误。
公元前206年冬天,项羽击败所遇秦兵,驻扎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怕急,忙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闻听沾沾自喜,颇为自得,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王数次侵夺汉粮道,刘邦粮草缺乏,心里很害怕,向项羽请和,并诈许割荥阳作为补偿。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王这才与范增一起紧急围攻荥阳。汉王惊恐之余,用陈平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而项羽也竟然就稀里糊涂的上了当,以为范增通敌和刘邦有往来。而忍受不了项羽一步步削掉自己兵权的范增终于忍无可忍的选择含恨离去,最终落得个在急惶中疽发于背而死的结局。真是可悲亦可叹,这哪里是刘邦杀了范增,分明是项羽自毁智囊。而事实上一个智囊团对事业的成败作用是多么重大。
三、薄识寡学的个人素质,决定了整个军事集团的素质。
楚汉相争明是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其实质是以项羽为首的吴越军事集团和以刘邦为首的中原军事集团的斗争。两个集团的整体素质将决定两个集团的成败。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一带,子弟们只知斗勇,不知有文。《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一个本就没有多少学识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因事逃到东吴后,能进一步的接受进步文化的熏陶是不可能的。一个崇尚武力的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下,他的社交圈只能由一些打打杀杀,勇猛有余,智谋不足的人员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在江东的社交圈也正是他后来构建军事集团的班子。这群班子笼统地说就是和项羽一同出生入死的江东八千子弟。这八千子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士桓武。另外有史记载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以至于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人心,播洒仁义。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甚至有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将一部分江东子弟裂土封王后,这些人无德无能,将自己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一个接一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羽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而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而龙且部的全军覆没,正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从此项羽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大变。
其实在整个项羽军事集团中也有一个人具备战略家的素质,这人就是范增,在项羽军事集团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有了范增的出谋划策,再加上项羽的勇武所以在反秦的过程中,项羽事业才会那样红火。而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项羽由于骄傲自大,范增的话也不再被他奉为圭皋,其根本原因也就是由于范增不在项羽最亲信的江东八千子弟之列。鸿门宴上,范增一再目示项羽对刘邦下手,而刘邦不为所动,其根本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刘邦是项伯已事先在其面前力保的缘故,而项羽为何对项伯的话言听计从,还不是由于项伯是自己的叔父,是自己江东集团的核心骨干。
以上种种必然导致项羽在政治上屡屡失策,在战争上连连失利。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境内)自刎而死。一代英雄悲剧式的结局令多少后来人扼腕长叹。
至此我们可以说项羽的失败是其治学态度的失败,是其社交原则的失败。学而不精,略知大义,害了项羽,害了江东八千子弟,也害了整个西楚霸业。
张文光,周凤凤,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