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儒家思想文化在促进现代家庭稳固中的作用
作者:魏玉龙
一、“父慈子孝”和谐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有利家庭的稳固
《左传·隐公三年》载:“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这里“父子”在今天不能仅停留在父亲和儿子的层面上,而应该是指父母与儿女。“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治理国家”。[2]《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儒家认为子孝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奉养上,更应体现在精神关怀上。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儒家的“孝道”在今天更应该推广和提倡。由于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们极力追求人格上的平等,对传统的孝道大加抨击,长者为尊的观念不复存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养老问题父母将子女告上法庭屡见不鲜,媳妇将公婆赶出家门的多如牛毛,因经济纠纷子女对父母大打出手的偶尔也有,城市里面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少之又少,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很多老年人虽有子女但晚年也过得孤独而凄凉。虽说传统的“孝”忽略了人格的平等,但我们可以在摒弃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前提下来继续弘扬孝道,再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颗爱心,自然有利于家庭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在强调子对父要孝,父对子要慈。《论语·为政》子曰:“临之则庄,则敬;孝慈,则忠”。孟子也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儒家也强调父母对待子女应该关爱。在父母“慈”呵护下,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种“慈”看似是容易实现的,然而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驱使,致使许多父母不顾及孩子心灵的健康而一味责求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父慈”。更有许多离异家庭及婚外恋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往往会由仇视亲人发展到仇视社会。也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所以儒家的“父慈”观念在构建现代家庭中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夫义妇顺”和谐的夫妻关系更是家庭稳固的前提
儒家也十分注重夫妇关系的和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更是儒家理想的夫妻关系。《左传》就有“夫夫妇妇,所谓顺也”。明代吕叔简所著《闺苑》中提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家之福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把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定为儒家思想的毒瘤,而实质上儒家在夫妻关系上也强调男子遵守的应有的规范,这就是夫义。所谓“夫义”,就是“作丈夫应尽的道义”。简单来讲就是“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3]
“作之君”就是说作丈夫的要作好表率,引领妻子和儿女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庭,遇事能沉着冷静,能够关心家庭体谅妻子。“作之亲”就是说丈夫要像父母一样关心妻子,爱护妻子。“作之师”就是说丈夫要能够在道义上教育妻子、教育孩子,做他们的老师。作丈夫,作父亲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都要作妻子的好榜样,作孩子的好示范。[4]
“妇顺”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从四德”中的“四德”。《礼记》上说:“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三从四德”虽然曾经给广大妇女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戕害,但辨证地说在今天也仍然有它值得肯定的价值。“妇言”是指妇女讲话要和言悦色。“对丈夫讲话要温柔,对孩子讲话要端庄,对父母讲话要和顺。一个女性的言语很能影响一个家庭,夫妻的和谐,婆媳的和睦都与此有很大关系”。[5]一个家庭女性得体的言辞对稳固夫妻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正是许多现代女性所缺失的一种美德。“妇德”是指妇女要“贞、顺”。“贞”在过去指要求女性要对丈夫守贞操,这当然有腐朽封建的一面。但如果把“贞”理解为婚后对丈夫感情的专一,仍然是一种美德,可以避免婚外恋、婚外情,是家庭稳固的基石。“顺”是指妇女对待家人要和顺,“一个家庭只有女性对待丈夫、对待孩子和顺了,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睦的家庭,也能减少丈夫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的诱惑。当然也包括把家事、家务做得有条有理,待人接物恰到好处”。[6]“妇容”是指妇女在丈夫面前要适当的修饰,注重仪表端庄。现在有很多女性结婚之后,就疏于妆扮,这也是造成现在家庭破裂的一个因素,有人称之为“审美疲劳”。可见,“妇容”就现代意义而言对家庭稳固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妇功”就是指女能够照顾好家庭、孩子。自然也包括孩子的教育,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夫教子”。现代社会妇女走出了家庭,承担了社会工作,再加上女权主义的影响,在“妇功”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也是导致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7]“故择夫妇之贤者以示训焉,使知刑于之化,不独责之丈夫,而同心协德,亦有力焉。”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尽到自己的职责,妻子尽到自己的义务,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家庭。
三、“兄友弟恭”和谐兄弟姐妹关系是家庭亲情稳固的重要砝码
儒家关注家庭之间另一层关系是兄弟关系,在今天延及到兄弟姐妹及妯娌。儒家主张以“兄友弟恭”为规范。“友”是友爱,“恭”也就是恭敬。《论语》上说“出则孝,入则悌”。“悌”又作为“弟”,本义是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系对同辈而言。但在古代父权制为轴心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兄弟相处得和睦与否,既直接关系到“孝道”的实施,又关系到父母的权威。故儒家在高扬“孝道”的同时,也提倡“悌道”,要求兄执爱和关心弟,弟善事和敬从兄。为此,它们一方面主张兄弟间要以“忠恕”相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另一方面,又主张兄弟间要礼让为先,即:“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泰伯》)儒家特别强调兄弟之间在为财产、地位、权力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各自学会忍耐,不要采取过火的行动,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古代,兄弟姐妹比较多,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因为出生先后不同,所以作为哥哥姐姐对弟妹要表现出关爱,作为弟妹要对哥哥姐姐表现出敬爱,亲兄弟姐妹之间才能和睦相处。现代社会虽然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增大,但这种儒家思想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将这种关系推及到近亲之间,甚至同事之间,年长的同事要关心年轻的同事,年轻的同事能尊重年长的同事,一个单位也像是一个大的家庭,这个家庭也需要和谐。
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建设和谐稳固的家庭,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尊重,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一切家庭关系都是以夫妻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建设和谐家庭,夫妻应遵循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的原则,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加强思想和道德修养,时刻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彼此忠诚,互相爱护,同甘共苦。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赡养、尊敬老人两方面内容。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学习、相互爱护,履行各自的义务,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助人为乐的家庭氛围,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三是处理好兄弟姐妹、婆媳、姑嫂等其他家庭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文化在这些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和谐稳固的家庭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资料:
[1]黄涛《弘扬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2]谭宝刚《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
[4][5][6]杨淑芳《夫义妇德-如何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魏玉龙,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