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安徒生童话中的基督教信仰
作者:王 兰
一、上帝的意志永远是最好的,要信仰上帝
安徒生是虔诚的基督徒,这远胜于他是一个诗人。每当他为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苦恼的时候,他就诉诸上帝。当他看到人间的苦难和罪恶时也是如此。在《冰姑娘》的悲伤的结尾里他说:“上帝对我们的安排总是最好的”,尽管他又感慨“上帝从来不像在梦中告诉巴贝德那样把理由告诉我们”。即使是这样,上帝依然是他唯一和必然的寄托。
在《母亲的故事》中,母亲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孩子,甘愿刺破胸脯流出鲜血,甘愿失去眼睛和头发,她一心要追回自己的孩子,占有自己的孩子;最后,在死神的启发下,她才明白原来上帝是生命的主宰,她只是孩子的管家。上帝对每一个孩子的安排是最美好的,那么爱孩子就是要承认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主权,把孩子交给上帝。否则,她所祈求索要的也许是要孩子在尘世受苦。
《丑小鸭》中的那只丑小鸭,大家都说安徒生用丑小鸭来自况,这是没错的。而且我们经常把它作为励志的榜样。但更重要的是,丑小鸭最后的成功其实完全取决于它高贵的血统——天鹅。如果它本身不是天鹅,它的一生只会悲惨的过下去。安徒生是基督教徒,他的观念中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而上帝的安排永远是正确的。“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呆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1]安徒生认为,人的一生无论多么悲惨,都不要怀疑上帝的意志,上帝会善待他的每一个子民,即使现在受苦,将来甚至死后都会幸福。假如丑小鸭不是天鹅,悲惨的度过了一生,那么可以想象,安徒生一定会给它安排一个“飞向天国”的结局。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丑小鸭对迫害和讥笑过它的人采用了一种宽恕、宽容的态度。它一如既往,保持着谦恭温良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里,像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一样,宣扬的是基督的博爱思想,提倡的是容忍与和解的精神。事实上,抛弃了宗教的外衣,爱和宽容,不正是人类所应受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精神吗?
除此之外,安徒生那些严肃色彩的童话故事中,关于忏悔和得救的就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比如《红鞋》、《母亲的故事》、《天国花园》、《犹太女子》、《踩面包的姑娘》有着强烈的宗教气氛,整个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灵魂的斗争史,关于爱,关于罪,关于信仰。
另外一些篇章,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得其所》等,也赞美了神的无私和眷顾,在功能上算是一种上帝的赞美诗,宗教的劝善文。
二、童话中的基督教“爱”之理念
在基督教语境中,爱一词是希腊语的agape,拉丁语的caritas,也就是charity,它包括了神对人的爱、人对神的爱(参照约21:16“你爱(agape)我吗?”)、人之间属灵的爱(参照林前13:4“爱(caritas)是恒久忍耐”),是统一和缺一不可的。因为“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它们构成了基督教中心话语的全部。爱是安徒生最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且相当诗意地诠释了基督教之爱的各个方面。
基督教之爱的根源,按德国思想家舍勒(Scheler)的话说,在于其特点是一种“充满爱意的俯就”——是来自神的,换句话说,是来自超验,而非经验的世界的。它的保证是相信人类有永生不灭的灵魂。这就导致了安徒生很多作品里面不存在“大团圆”结局,很多人的追求、情感,最终是要指向另一个世界的,因此表面看上去并不“美满”。这种来世天国的盼望,仅靠经验的世界是不能满足的。安徒生自己也说,“它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光荣的荆棘路》)
比如《墓里的孩子》,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过分悲伤,甚至忘却了她的家人,一心希望孩子的灵魂不要远离,但是最后她意识到,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天国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也不能保全,即她辜负了三种意义上的爱。她说:“我的上帝!请原谅我曾经想制止一个不灭的灵魂飞走,曾经忘掉了你留给我的对活人的责任!”再如《红鞋》和《安妮·莉斯贝》,主人公都是犯了罪而再去赎罪的,但是最后作者并没有让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她们在完成了赎罪的那一刻便死去了,但是她们的灵魂却得救了。在基督教语境中,这并不是主人公悲惨的失败,而是喜悦的胜利,因为死亡在这个范畴中本不可怕。
安徒生注重人之间感情的描写,但是区别于“欲爱(eros)”,人之间的灵爱同样是指向超验的爱,爱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在付出中没有“计算”,没有计较,也从来不自私占有。甚至有时还意味着牺牲。
这种爱最生动的体现当然是《海的女儿》。为什么小美人鱼的形象如此动人?就在于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爱之伟大和爱之崇高。这种爱具有最强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忘我中牺牲自己的力量,是在沉默中付出的力量,是为了心爱的人可以付上任何代价的力量。其实,《海的女儿》讲的正是人类不灭的灵魂的可贵与爱的真意。小美人鱼爱上了王子,不仅仅是爱他的英俊,更渴慕的是想拥有像他一样的人类灵魂,可以对他产生真正的人“类”之爱,可以拥有上帝所赐的可以穿越死亡的最宝贵之灵魂。她救了王子,却不愿意居功;王子爱上别人,她没有忌妒,只有默默祝福她所爱的人能够幸福——小人鱼对王子的爱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占有欲与渴慕欲的满足,而是心甘情愿的牺牲与忍耐。童话的最后小人鱼宁愿变成大海上的泡沫也不愿杀死王子。她为了成全对方自己选择了牺牲。但当她变成了泡沫时,她却将最终在这种舍己的爱中得到不灭的灵魂。她爱王子,这种爱正是安徒生本人的基督教之爱理念,这种爱不是人间情欲之爱,而是一种深受基督教理念影响的“挚爱”(Agape),超越了死亡和时间,因为它已经拥有了不灭的灵魂。
安徒生有好多童话讲到这种默默付出、不计较结局的爱,甚至是在分别或者死亡中得到升华了的爱。比如《柳树下的梦》和《坚定的锡兵》。尽管故事读起来令人觉得伤感,但是安徒生真正的用意却是对感伤心的超越,对人间之爱的超越。在《柳树下的梦》中,他用两个姜饼人的故事暗喻男女主人公分离的命运。克努得努力过、告白过,尽管他没有得到约翰妮的爱,但是他赢得了灵魂的满足,最后他在梦中梦见男女姜饼人手牵着手在前边领着他和约翰妮向教堂走去。“这是我生命中最甜蜜的一个时刻!”克努得呼喊道。这里没有怨恨和诅咒,有的只是祝福与宽恕。这和爱就意味着占有与自我满足的理念当然不一样。只要付出了,不必计较结果,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相比之下,《坚定的锡兵》就更容易看到所描写的这种爱,锡兵对纸剪出来舞蹈家坚贞不变的爱,被扔进火炉里,仍旧变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
但是,如果在牺牲中如果没有欢乐,唯有痛苦怎么办?安徒生的回答是:还是要心甘情愿的付出!因为,我们同样可以有盼望,正如母亲生孩子一样,可以“痛”但并不“苦”啊。如果在尘世得不到报答,那将要在天国得到;如果在短暂的今生得不到答案,一定会在永恒的国度得到。比如《海的女儿》,小人鱼死去了,却要在天空的国度复活。
三、结语
安徒生曾祈祷说:“上帝,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此,从信仰这一角度去阐明安徒生童话是恰当的。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我们返归童年的纯洁和美好。这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对苦难的超越。哪怕是审美的超越,对于我们急匆匆的现代人来说,谁敢说不需要这样“停下来,嗅一嗅玫瑰花香?”
在安徒生五十岁时,《丹麦月刊》发表了格里默·汤姆森先生评论安徒生的一篇文章,他写到:“童话保有轻松愉快的法庭,对幻影与实质、外壳与内核进行裁判。童话里有两河流经其间:一条是讽刺的明河,对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嘲弄,与高低贵贱的人们周旋;另一条是深深的暗河,老老实实地使一切事物各得其所。这就是真正的基督教的幽默!”在那一条暗河之中,就有基督教的信仰。当然,安徒生的这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理念,不能成为他那个时代的现实,但是它却超越历史,直指未来。这是安徒生作为优秀作家,超越同时代人的可贵之处。他也如他所歌颂的理想一样,成为了“幸运的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
注释:
[1]《丑小鸭》p107,《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 著,叶君健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我生命的故事》,安徒生著;黄联金,陈学凰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5。
2. 安徒生童话全集(典藏本),安徒生 著,任溶溶 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王兰,女,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