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序曲》: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象修辞

作者:孟宪杰




  一
  
  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体验和文化积淀。荣格(cd Gustav Jung)说:“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远超过个性。……因此,艺术家……作为一个人,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情绪、意志与个人的目标,可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却是一位具有较深含义的‘人’,他是一位‘集体人’,一位带领并塑造全人类的潜意识的心灵生活的人”(荣格:161-162)。作为具体诗篇的组成元素的意象,具有创作主体的个体特征,同时,它更是民族的历代承传、累积的心理内容的负载体(严云受:456)。因此,要解析诗歌的审美意象无疑要考虑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和创作的社会语境。
  
  二
  
  《序曲》(Prelude)是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eott)的一首早期诗作。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指出,授予沃尔科特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沃尔科特于1930年出生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圣卢西亚岛。加勒比海是三个大陆——欧洲、非洲和美洲的连接点,又是三种诗歌传统——英国、西非和北美的交叉点(黄灿然:27)。这一地区是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互渗的地区。神秘而复杂的加勒比海文化是包容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新型多维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在这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属性(奚晏平:166)。沃尔科特本人身上有非洲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血统,同时,他的文化背景也有几个独立的方面:印地安的背景、加勒比海的生活、非洲的根源和英语文化。
  作为欧洲和非洲父母的孩子,沃尔科特决定不抛弃他的文化遗产——不抛弃欧洲文化,不抛弃非洲文化,甚至不抛弃他称为精神分裂的岛上混合文化(丹尼斯·琼斯:11)。在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加勒比文化语境中,沃尔科特用他的作品创造了一种同时反映他自身经历和加勒比海精神特质的“混合型”文化。复杂动态的创作语境为他的诗歌意象系统的解读提供了语义转换和文化蕴涵的依据。而语义的表层之象与文化的深层之意相互渗透就构成了诗歌的意象机制。
  
  三
  
  我们试以沃尔科特的《序曲》(Prelude)为文本进行诗歌意象的微观分析。全诗如下:
  Prelude
  I, With legs crossed along the daylight, watch The variegated fists of clouds that gather over The uncouth features of this, my prone island.
  Meanwhile the steamers which divide horizonsprove
  Us lost;
  Found only
  In tourist booklets, behind ardent binoculars;
  Found in the blue reflection of eyes
  That have known cities and think us herehappy.
  Time creeps over the patient who are too longpatient.
  So I, who have made one choice, Discover that my boyhood has gone over.
  And my life, too early of course for theprofound cigarette,
  The turned doorhandle, the knife turning
  In the bowels of the hours, must not bemade pubic
  Until I have learnt to suffer
  In accurate iambics.
  I go, of course, through all the isolatedacts,
  Make a holiday of situations,
  Straighten my tie and fix important jaws,
  And note the living images
  Of flesh that Saunter through the eye.
  Until from all I turn to think how,
  In the middle of the journey through my life, O how I came upon you, my
  Reluctant leopard of the slow eyes. (DerekWalcott : 3-4 )
  
  1、意象“Prelude”
  作者以Prelude作为诗歌的题目是有深意的。它是沃尔科特的第一本诗集(Collected Poems1948-1984)的第一首诗歌,是诗集的开篇“序曲”,也是作者以后诗歌创作的序曲,是作者缤纷多彩,磅礴万象的诗歌世界交响乐的序曲。而作为诗的题目,“序曲”即构成意象系统的方向和全篇意象的主导。序曲奏响,重重帷幕徐徐拉开,各样困境、矛盾和冲突,多重文化碰撞和融合逐一上演。无论诗的开篇、结尾以及诗的每小节各部分所创造的意象都是在序曲的大背景下的选择和组合。
  
  2、意象“I”
  全诗共六节。开头的第一个词“I”,是诗中意象的主体,同时又是主体的意象。它在诗的除第二节以外的每节都出现。
  “I”这个英文词的视觉形象孑然独立。诗的起首I,第三节so I,及第五节I go,三处又都在“I”后用一个逗号与诗行的其它词分开,这样,诗人在诗行的安排上更给予了“I”彰显独立的空间。在“浓云斑斓的拳头”(傅浩:3)之下和“低伏的岛屿”、“粗犷的地形”之上更显空间压抑、逼仄和“I”在“观望”中的困惑和渴求。在“良好的教育”中间夹着“殖民地”,在荷兰和英国中间夹着“黑人”,这种困境,这种矛盾,这种冲突,在沃尔科特的诗歌中是很典型的(黄灿然:28)。尽管诗人本人说他的这种“分割感”在他十六、七岁写这首诗时还不是很强烈(WilliamBaer:124-125)(这首诗发表时标注的创作时间是1948),但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危机感已潜藏在诗人的内心并通过诗章表达出来。在诗的第二节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