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作者:范峻(王真)




  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1月1日《国文杂志》上撰文指出:“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却依然是所有语文老师绕不过的难题,甚至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课程。很多老师感慨学生的作文是三无产品:“无兴趣、无内容、无真情”,“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在学生作文中遍地开花。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77.8%,60.1%的学生反映无内容可写。
  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笔者抓住“生活”这个关键词,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取消作文课,解放儿童习作生活。
  
  正如叶老指出的“‘想要写作’真是个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每个人天生都有表达的欲望,纯真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之所以将作文视为“榨文”,只是因为他们的习作历来是在作文课上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往往是在“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时“勉强去写”,因而成为“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命题作文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捆住孩子原本童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心灵。作文课上,大多数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在命题的框架中绞尽脑汁,即使无话可说,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凑、编、套”,全然谈不上“求诚”,写作心态严重扭曲。
  习作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的表达行为, “情动而辞发”、“有感而发”从来就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既然统一机械的命题作文式作文教学抑止了学生习作主体性的发挥,我们大胆改革——取消作文课,用“生活作文”满足学生自由表达的需要。
  我们从课表上取消每周两课时的“作文课”设置,将其与阅读课统一起来使用,纳入语文教学课时中,同时采用“生活笔记”作为新的作文训练载体。
  《生活笔记》是经特别设计的学生专用作文本。每篇习作后面预留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专用位置。《生活笔记》本放在学生身边,按照“随机而作、有为而作”的原则,由学生自由写作。写好后可以自我评点,或提出修改思路,或王婆卖瓜式的张扬得意之处。写好的生活笔记,由学生主动交给老师批改。为了保证习作的基本数量,教师每周一般要阅读每个学生习作至少一次,以欣赏指点为主,杜绝高高在上的批评者姿态。
  可以说,《生活笔记》就是学生描写生活,记录生活,演绎生活的天地,是学生自由驰骋、领略表达的乐趣的领地,变“为教师立言”为“写自己的心声”,改变了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动的地位,成为习作的主人。学生写作文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学生用“解放”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可以在心有所感的时候一吐为快,不必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勉力为之,解放了写作的时间;可以在任何一个能激发表达愿望的地方写作,解放了习作的空间;可以写作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解放了写作内容;可以洋洋洒洒有感而发,也可以言简意赅、意尽言止,解放了写作的篇幅……
  
  二、充实阅读课,让阅读生活为习作添彩。
  
  叶老精辟地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倡“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指导阅读”。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在理解文本意义的高度止步,更要立足在体会和掌握文本表达技巧的高度,注重读写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特地设计了“每课一练”的“课堂小练笔作业本”,加强读写渗透的训练,充实阅读教学课堂,真正将语文教材当成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的技巧等,以举一反三地修炼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小练笔作业本”中设计了如下“作业项目”:“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每课一写”、“学习心得”、“我的疑问”等,真正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扎实训练学生的表达技巧。
  我们还大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趣味阅读,有效阅读,读写结合”人手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用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笔下日渐丰润起来。
  
  三、丰富生活体验,让孩子的生活在习作中闪亮登场。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老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生活体验和积累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的素材。我们便努力帮助学生在生活的宝藏中挖一眼井,开掘出生活的源头活水。
  1、视点共享,亮出生活之源。
  学生的发展不均衡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有一部分孩子具有敏锐的视角,能够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细节,继而写成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及时共享他们的文章,引导更多的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生活。
  2、话题启发,发掘生活之源。
  教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其本身拥有的智慧和阅历决定了他有能力比学生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生活素材。于是,很多老师经常巧妙地设计一些话题,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进而教会学生思考。
  3、活动激发,壮大生活之源。
  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参与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规划了循序渐进的系列作文生活课程,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年级以观察为主,开展以自然的事物、现象为对象的系列观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印象,还获得了一种审美的把握。有想象丰富的孩子观察浓雾弥漫的街道时说: “天上一定有一个粗心的仙女,她煮早饭的时候忘了盖盖子,蒸汽全跑到大街上来了。”“雾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把我们的操场当成双色冰激凌,舔掉了一半。”
  中年级以体验为主,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引导他们将关注的目光从外在具体事物的观察逐渐发展到对内在体验的捕捉。护蛋行动,怀孕体验,小鬼当家等体验活动促使孩子不仅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还用心去体会,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词汇,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
  高年级以实践为主,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旁观者、观察员的角度是无法真正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让孩子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和创造,他们获得的东西会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计。走街串巷找春联、制作家谱、开办爱心跳蚤书市、过一天辛苦的日子等活动本身给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色经历给予学生丰富的人生体验,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作文正是给学生创造了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机会,从而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
  “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
  行文至此,笔者惊觉,在叶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引导学生多写、乐写、善写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上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正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