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作者:刘春丽
一、《绿》——人生情感的体验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学习本文,不仅要求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而且要求学生领略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蕴蓄其间的人生情感。知识点的传授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情感的把握则以学生自我体会为主。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特殊情感呢?我设定了两种说法:作者笔下的“绿”是眼中的“情人”或作者笔下的“绿”是心中的“女儿”。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适并说明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显地格外兴奋。他们很认真地看书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在表达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试图驳斥对方的观点。他们不仅感知整篇而且体会词句。同样的话语因为情感体验的不同却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认为是“情人”的学生说:作者被情人深深地吸引,希望拥抱她,与她亲近;但爱情是神圣的,他不能那么随便地去亵渎她,深怕被她拒绝。这种矛盾心情只有情人之间才会如此细腻,而父亲拥抱女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认为是“女儿”的学生说:女儿在父亲眼中永远是美丽可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更加漂亮迷人。身为父亲,他深知女儿已长大成人自己不可能再像儿时那样将她拥入怀中…一暂且不说哪种情感把握地更准确,单就他们的思索我想自己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究竟是“情人”还是“女儿”,我想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探讨下去。
二、《讲讲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思索
《讲讲实事求是》节选自邓小平同志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政论文。通过本文的学习,除了让学生体会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外,我还引导学生思索“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三十年前的“实事求是”发展了全党、全军、全国,那么它是否同样适用于三十年后的今天,适用于我们自己呢?请结合所见所闻谈出所感。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思索积极,发言踊跃……通过探讨,学生们的思路逐渐开阔:由最初的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联系到大学生拖欠银行贷款;通过探讨,学生们的思考逐渐深入:由最初学习诚实与否的个人行为问题深入到银行贷款的社会诚信问题。他们在探讨中思索,在探讨中学习,在探讨中求得方法。通过言语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思维的变化。
三、《归去来兮辞》——人生观的探究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是陶渊明辞官归家的决心书,因此辞赋的特点、文中的语法、陶渊明的思想都是本章授课的重点。在课程导入时,我用了三个假如,即: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假如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在每个假如后我分别给出了四个参考项。之所以用这样的导入,目的不在于评析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思索人生。最后通过身份的选择引出陶渊明的选择,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进入授课阶段。完成知识讲解任务后,回归导人,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讲解重新思索三个假如。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深一步地体会文中陶渊明的无奈,更清醒地认识现代社会的文明,引导他们辩证地认识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授课中的一些个例,分别依据文体、作者、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灵活地使知识学习与人文感悟结合起来,使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生活,使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的独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记录发展思维;语文是生活的再现,涵盖人世万千。因此,语文教学既要讲解思维的符号,又要评析生活的点滴。语文教学是丰富的,丰富于它涵盖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是灵活的,灵活于生活点滴,折射出多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