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者:陈爱鹏




  [教材分析]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劝说艺术的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精神层次,结合当前时代,培养人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
  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的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探究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师生互动
  导语设计: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二、再读课文,交流印象。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