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唐宋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想
作者:赵洪义
研究性学习目前在大学课堂,运用得还比较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支柱性本领:一是要学会认知,即学会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探究知识,获得知识;二是要学会做事,即学会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处理问题,也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要学会合作,即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也就是要把个性包容在与他人和睦相处之中,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四是要学会生存,即学会支配资源,使用信息,掌握新技术,也就是要具有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2]很明显,依靠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来教会学生这四种本领是不可行的,而且其教学内容又多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学术性知识,以至培养出的也大多是一群缺乏创新能力的消极接受者,根本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要求,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也毫无优势可言。所以,大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必需的,它是培养新世纪所需求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唐宋词研究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学习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本身就具有学术性强的特点。这门课研究的不单单是词史、词家、词作,还涉及到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阅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笔者已完成了首轮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自己课前精心准备,努力将唐宋词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上课时力争用生动直白的语言进行知识传授。为了吸引学生,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尽管做了如此的努力,效果却难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上课只记笔记,不能很好理解;听课态度不好;结课论文质量较差,没有自己观点。经过认真反思,觉得责任不在老师,更不在学生,问题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于是在结束第一轮课程后,陷入了思考,如果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否可行?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大量研究资料后,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唐宋词研究本身学术性较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它的研究性,不能只满足于知晓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应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所以研究性学习比被动接受更具有可行性。可按如下步骤操作。
一、介绍新的研究成果
唐宋词研究课时少,一般不超过40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的基本知识乃至精髓很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了古代文学的唐宋部分,对唐宋词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教学时就不用面面俱到,而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上。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对于新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及时学习进而消化吸收,并倡导学生学习,然后有选择地由教师或学生介绍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补充新鲜血液,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学术界非常注意拓宽思维空间,常常援引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诸如上面所提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等,来对唐宋词作品作多方位的审美观照,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如杨海明的《唐宋词与人生》、沈家庄的《宋词的文化定位》、王兆鹏的《唐宋词史论》等。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把它们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如讲到李煜可以用心理分析理论,讲到柳永可以用接受美学观点,讲到李清照,可尝试引入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对唐宋词进行现代阐释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选择研究课题
以教师提出课题为主,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找自己感兴趣或是自己不十分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因为这是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由于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还很陌生,所以要求学生从简单、有兴趣的角度入手,如“词的本色论”、“李煜词的价值”、“苏轼的以诗为词”等等。在学生真正掌握并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后, 由浅入深地将课题做大做深。当然,学生在选题时,也会出现只顾感兴趣或者热点话题,因此可能造成选题过大,如“北宋词研究”,或者过于狭隘,如“魏夫人词研究”等问题,结果对收集到的资料难以驾驭或者干脆收集不到相关资料,对下一步骤的展开不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所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三、收集资料,做好研究笔记
在明确课题后,学生可以分组或者独自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撰写研究笔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发现问题,整理线索,挖掘创见,积极地建构起知识的群落,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学生对唐宋词有较整体、系统的感受。如研究“词体的发展定性过程”,可提示给学生一条线索:词在雅俗共赏的追求中对偏雅倾向的确认。这种确认在北宋完成,南宋则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化。然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阅读杨海明的《唐宋词史》、王兆鹏的《唐宋词史论》,查找相关资料, 对下列问题写成读书笔记:(1)概括宋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审美心理;(2)分析柳永、苏轼、辛弃疾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3)思考姜夔、张炎对定性后的词体进行的审美化调整。通过整理, 学生不仅对各个作家作品把握得更全面深刻,而且化零为整, 将各种类型作家的来龙去脉、融合消长都了然于胸。
四、整理成文,组织交流
在收集大量资料后,要将其进行分类,撰写报告,为课堂发言做准备。整理成文并不是要求学生写得特别规范,只要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就可以了。通过整理成文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并整理成文后,学生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反驳或者补充、完善,这样,学生真正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可以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学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撰写学术小论文
有了前面的一些基础后,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笔记和交流结果,形成比较规范的学术小论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优秀的论文还可以推荐到校报或其他刊物上发表,使学生体会到做学问的乐趣。最终的学术论文也可以作为成绩评价的一个方面,对撰写比较好、学术价值高的要进行适当加分,以激励学生的研究、撰写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以上是对唐宋词研究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初步设想。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甚至可以融合多种模式。其根本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善于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研究的方法投入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77
赵洪义,男,满族,辽宁辽东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