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苏轼两首咏苍梧山词的虚写之妙

作者:王毓容 郑 航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卒于常州。谥文忠。他一生坎坷,两次在朝,两次外放,三次被贬,但他乐观旷达,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著与追求。他之所以超旷,得力于他的“拘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哲学思想。他是宋代丰碑性的人物,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都是咏苍梧山的名作,强烈表露了苏轼对苍梧山的赞美与神往之情,也隐约透出作者难言的复杂心绪。两首诗歌咏的是同一事物,放在一起阅读,有利于读者比较、相互补充,扩大诗歌的鉴赏角度,以便更好地掌握苏轼的思想心态,体悟诗歌创作的“虚写”之妙。
  
  一
  
  苍梧山位于古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历代骚人墨客对苍梧山的山海奇观顶礼膜拜,或题咏勒石,或留文史志。“沧潦连霄岫,层峦郁巑崱”(南朝刘峻《过朐阳因登郁州山望海》)“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来时一登朓,恍如身世出尘寰。”(明杨本俊《登云台山》)“玉皇高阁倚崆峒,万顷烟霞眼界中”。(明顾桥《登玉皇阁》)“苍梧绝顶逼三台,化国清都海上开。”(明武尚行《登云台山三元宫四望》)“万壑泻飞泉,千山瀑布悬。”(清 凌廷堪《九涧争流》)苍梧奇景令人叹赏击节。
  《次韵陈海州书怀》是苏轼海州诗词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历代方志山志多有称道。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陈姓的海州知州《书怀》的和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苏轼《永遇乐》词序)其后,与海州知州一起饮酒赋诗、游览胜景。
  全诗借海山之景抒发情怀,表达了苏轼对海州风物的神往。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苍梧山,原郁州山,明代天启年间改为云台山,即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云台山,海拔625米,是江苏的最高点。大约在三百年以前,苍梧山是被汪洋大海所包围着的一座孤岛。首联以写景为主,饱蘸浓墨勾画了苍郁幽邃、云雾缭绕、兀立海上的苍梧山的风貌。并借助想象,以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的虚无难求又诱人向往来写自己急欲登苍梧山寻幽探胜的心情,为下面的诗句铺垫蓄势。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曾听说苍梧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我真想前往遍寻仙草灵芝,而让妻儿留守凡间。寰:广大的地域。颔联进一步写苍梧山不仅景色美,而且物产丰,作者欲抛妻别子前往,可见苍梧山的神奇魅力,更凸现诗人对苍梧山的一往情深。
  通过层层铺垫、烘托,诗人想登山探胜的情怀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露。然而,诗的下半首,诗人从理想的高峰“飞流直下”,由向往写到叹惋。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颈联写登山终未成行,朋友相对时的窘态。“空自叹”的原因不是别的,只因为“雅志未成”。一个“空”字,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怅惘与失落。也正因为“雅志未成”,在老朋友见面时才会“若为颜”,感到很难为情,无颜以对旧友。
  “酒醒却忆儿童事,常恨双凫去莫攀”。尾联进一步抒发“雅志未成”的遗憾。酒醒梦回之时,诗人想起年少时充满理想与活力,要遍游名山大川,阅尽人间胜景。然而,由于“市寰”扰攘,俗务缠身,宦途多舛,离别感伤等原因而未去攀那神往已久的苍梧山。“双凫”一词有感伤离别之意。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双凫”另有一说,见《后汉书·王乔传》所云,王乔为叶县令,化两鞋为双凫,乘之以朝天子。作者借用这样的神话故事,表达陈海州曾为眉山县令,而自己因年幼未能跟来海州的衷情。
  本诗着意渲染诗人情感的变化,以诗人对苍梧山的神往及“雅志未成”的叹惋憾恨,从侧面写出了苍梧山的神奇与美丽。
  
  二
  
  《次韵孙职方苍梧山》也写于熙宁七年。是依孙职方的《苍梧山》诗的原韵而写的和作。孙职方,名奕,是苏轼的文友。苏轼是这样歌咏苍梧山的:
  苍梧奇事岂虚传,荒怪还须问子年。远托鳌头转沧海,来依鹏背负青天。
  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闻道新春恣游览,羡君平地作飞仙。
  “苍梧奇事岂虚传,荒怪还须问子年。”苍梧山风景奇秀,屹立海中,世传此山“从南苍梧飞来,上皆有南方物也。”(晋郭璞注《山海经》)“荒怪”指怪异荒唐、查无实据之事。“子年”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相传为得道之士。著有《拾遗记》(又名《拾遗录》或《王子年拾遗记》)。苍梧奇事难道是虚传,是否荒怪还要问子年。首联欲擒故纵,突出强调了对苍梧山来头不凡的肯定与赞赏。
  颔联承接上文,对“苍梧奇事”发挥想象。鳌,传说中的海里大龟。《列子·汤问》里这样记载:渤海之东有无底大壑名叫归墟。中有五山,各不相连,相隔有七万里之遥。其上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五山随波上下飘荡。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鹏背”比喻高入云端的大山。上句暗用《列子·汤问》所载的神话故事,写苍梧山巍峨屹立海中。下句用《庄子·逍遥游》中的神话,让我们想象苍梧山依托背负青天的鹏背从南海徙来的雄奇景象。
  “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海上灵境归于人间贤者才能相互依存,若不然就怕它偶然浮来又将浮去。“或云”,有人说。“神功”,神奇之事。“功”通“工”,事。颈联既赞美了苍梧山为海上灵境,又推誉孙职方为人间贤者。匠心独运,显示出苏轼和诗的技巧。
  “闻道新春恣游览,羡君平地作飞仙。”尾联以无比羡慕友人孙职方畅游苍梧山作结,进一步表达了对苍梧灵境的赞美和神往。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神话传说,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为苍梧山平添了神奇色彩,突出了苍梧山实乃人间仙境。
  
  三
  
  从“雅志未成空自叹”到“羡君平地作飞仙”,一“叹”一“羡”中我们看到了一代文豪苏轼对苍梧山的神往以及未能攀登的惋惜、遗憾之情。
  袁枚云“诗贵情真”。无论诗人抒情的对象是谁,写作的客体是自然抑或是社会,我们总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主人公思想脉搏的跳动。苏轼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又由物产富庶,有“湖山之观”的杭州移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苏轼《超然台记》)的密州,途经海州,揽胜抒怀,诗作中会隐含什么样的复杂心绪呢?
  我们可以比较阅读同时期的《次韵陈海州乘槎亭》:
  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不难想象:在龙兴山(今孔望山,相传孔子曾登山望海)巅的乘槎亭,苏轼极目远眺海中的苍梧山(宋代龙兴山与郁州山之间海水茫茫,清康熙年间方才成陆),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宦海浮沉,人生有涯,发出还不如乘槎浮海,避世归钓的慨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