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阅读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 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于是,探究式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探究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最终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创设开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同样,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有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气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教《珍珠鸟》一课,最后一句是“信赖,往往可以创造良好的境界!”在课文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以有这种境界,还可以去创造这种境界?学生立即总结出好多答案,“和朋友相处时”、“同学在一起时,比如在教室、宿舍、餐厅……”也有的学生就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同学很好的相处?教师抓住机会,创设开放情境,组织讨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
  当然,开放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是紧密联系的,而认知需要则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二、开发教材资源,增强课程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要搞活课堂教学资源,就是要研究和处理好教材。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蕴涵的思想、智慧等资源,引导学生热爱语文,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身心、情感、个性去感染学生,并实施探究式的文本阅读,通过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挖掘课堂教学资源,还要不断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学苏轼《前赤壁赋》时,引导学生探究苏轼在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并完成一篇鉴赏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经历,尤其是“乌台诗案”,然后阅读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诗词散文,以及现代学者教授写的评论鉴赏文字,甚至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等(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教育资源完成),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既增强了课程活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给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探究意识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例如,教苏轼《前赤壁赋》时,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围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学生就提出了“作者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吗”、“苏轼有没有消极隐退的想法”、“是不是反映作者乐观旷达的心胸”、“造物主真的万能吗?自然资源不能枯竭吗”等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苏轼的经历和思想,以及相关的评价,那么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引导学生捕捉“留白”处,延伸探究空间
  选入教材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当侍萍见到分别30多年的儿子时,内心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见到儿子的惊喜,也有见到亲生儿子不能相认的痛苦,还有看见周萍打鲁大海的悲愤,于是她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的?”含有丰富的潜台词,从语气上看有多层意思。教学中可借此对学生进行点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拓展延伸了他们的探究空间。还可让学生为某篇文章续结尾,如小说《项链》的教学就是典型范例。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引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合作探究。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首先要对小组的成员合理分配(我们师范学校学生阅读水平差距很大),因为我曾经为了方便,我以学生的座位来分组活动,发现弊病特多,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喜欢包办,长时间下去,阅读水平差一些的学生越来越没有自信,直接不思考、发言了,成为小组活动的盲区,从而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因而,我把阅读水平在一个层面的同学分为一组,互相探究,这样优秀的学生思维火花碰撞得更激烈,阅读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有充分时间慢慢思考,避免一些弊端。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也可以得到彼此的认同,他们经过协商、协作、交流、归纳,可以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通过其他组员积极态度的影响,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的见解,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师生合作探究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组织,带领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教学《祝福》时,先分组由学生自学产生问题,再由小组交流汇总,形成各小组问题,通过电脑上传给老师;老师将各组问题快速筛选,集中为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再发送到每个小组。接着,在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公认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研讨。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组织、激发、点拨和引导。这样探究式的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打破思维定势,养成探究习惯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受到权威定势的限制,即对课本、教师盲目信任,从而淡化主动思考的意识。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突破思维定势,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养成探究的习惯。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针对主人公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可引导学生打破教材中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反向思考:焦母遣走兰芝借口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纵观全文,理由并非如此。因为文中所述,刘兰芝是一个聪明美貌、知书达礼、勤劳善良的儿媳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焦母执意要赶走刘兰芝呢?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a.“恋子情结”,使焦母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嫉妒心理。心理扭曲所致。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c.男权思想。即封建社会“母以子为贵”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d.焦母的思想承继——“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才能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意识,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波动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样,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探究的习惯。
  总之,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刘风,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与社会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