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析《变形记》中的荒诞世界

作者:潘晓霞




  
  三、荒诞背后的世界
  
  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有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但又仿佛在读一个现代寓言、让人去不断地思索它的寓意,去探究“变形”背后的东西。
  卡夫卡以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丧失自我,不能自己命运的内心恐惧。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内心孤独。
  变形后格里高尔那敏感细腻的心理流程尤其令人深味。可怜的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将会有怎样的难堪与厄运,而是失去了他的支撑,家人会无法度日。妹妹最初给他的好心关照,更激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无限温情。甚至最后被家人视为“怪物”和累赘而极度厌恶时,他仍然独自咀嚼着这巨大的伤痛,默默地隐缩在满是杂物与尘土的角落为家人担心。最令人不忍卒读的是,早已变形为甲虫的他却仍幻想着要在圣诞节宣布资助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的秘密计划,并在听到妹妹优美的琴声时情不自禁地爬出了自己灰暗的房间,来到众人会聚之处,动情地想要聆听妹妹的演奏,最终却换来愤怒的父亲致命的追击。他满怀激情地奔向神圣的目标,满怀渴望地与周围的人沟通,甚至心甘情愿卑微地活着。然而,一层坚硬厚实的甲壳是如此地无法穿透,它不仅隔绝了人与甲虫的两个世界,更将格里高尔心灵深处美好善良的珍贵人性生生阻挡在冰冷的现实世界之外。他无法抗争,不能呼告,在进退两难的绝境里,鲜活的生命被无形的力量挤压着,除了变形,他别无选择。格里高尔的悲剧决非个人悲剧,它具有普遍意义,是一个时代的人类的悲剧,是葆有美好人性与立足现实世界残酷相悖所带来的必然悲剧。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既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这里的“荒诞”,就在于人变成甲虫是不可能的,而甲虫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不可思议的。它并不是对人的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而是一种具有寓言色彩的艺术夸张。然而,就小说主人公所生活的具体环境和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许多描写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因此,在《变形记》中,荒诞与真实是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荒诞之中蕴含着巨大的真实,真实的细节又暗示着更大的荒诞。说到底,卡夫卡是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非现实的故事,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尔,同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失去了谋生手段的小人物一样,孤苦、坐以待毙。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结局。格里高尔不幸变成甲虫后伤心而死,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通人的悲惨命运。在这里,现实的因素与荒诞的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变形记》的艺术魅力所在。
  卡夫卡的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世界的荒诞本质的认识,然而,他表现荒诞的手法却是极为独特的。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荒诞”一词,也没有对“荒诞”的特征进行概括。他是通过种种象征和寓言的故事,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的认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慢慢体验和领悟。借用一下叶廷芳先生的观点,来解说他的艺术世界。叶先生将卡夫卡的荒诞概括为:“陌生感和孤独感”、“徒劳”、“恶心”、“负罪感”及“恐惧”。[5]正是这些具体的感觉,共同促成了卡夫卡对这个荒诞世界的基本认识,同时,它们又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强化。
  卡夫卡的“荒诞”并非是一种概念,他的小说并非是对这一概念的图解。对卡夫卡而言,“荒诞”是他具体而真实的生活体验、内心感受。他从不解释“荒诞”,也很少进行抽象空洞的思索。他的创作并非建立在纯粹形而上的思考上,而是与他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卡夫卡式的“荒诞”首先表现为一种生存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这种感受是他实实在在的生存感受,而非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借用文学作品表达的人类抽象的生存困境。从生平来看,卡夫卡是个犹太人,生活在捷克的布拉格,讲德语并接受德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在布拉格,他作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捷克人中感到陌生,又因为不热衷犹太活动,在犹太团体中也感到陌生。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倾诉了自己的心态:“这种欲望有点永恒的犹太人的性质,他们被莫名其妙的拖着、拽着,莫名其妙的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6]在致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他更明确地说:“我们像一群在森林中迷路的孩子一样感到孤独”。[7]甚至,在自己家中他也感到陌生和孤独,他曾说“现在我在我的家庭里,在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8]
  这个寓言般的荒诞故事却有着不争的真实性。追随着荒诞大师那令人心悸的笔触,伴生出一种不可理喻的荒诞情绪。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扭曲与变形后的焦灼,更体验到被荒漠包围后的深重孤独。面对无法回避的真实荒诞,感受着内心来自人性深处对美与和谐的热切期盼,我们唯有勇敢地正视荒诞,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注释:
  [1]本文所引《变形记》文句,均出自李文俊译. 变形记[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法]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M] . 北京:三联书店,1995.
  [3][4][法]米兰·昆德拉. 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叶庭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年.
  [6]叶廷芳.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7]叶廷芳.卡夫卡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8]叶廷芳.卡夫卡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潘晓霞,女,江苏省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