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校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分析
作者:庄桂成 舒玲娥
三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小,文史哲专业生源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地是对知识进行机械地传授和灌输,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未能将所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更谈不上人文精神的挖掘。这种不健全的畸形教育,自然也就培养了如刘海洋、马加爵样的畸形大学生。那么,高校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呢?
其一,科学设置人文课程。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学生展开学校生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合理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设置人文科课程,就得建立系统的人文通识课程。以共同基础课、必修选修课、辅修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等多种形式构建由心理与教育、历史与文化、社会与伦理、哲学与思维这五大基本类型组成的人文知识生态结构体系,分别从心理、知(识之)理、伦理、艺理、哲理五个层面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知识生态,每一知识生态有它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个性化。
其三,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高校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个人的人文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土壤。对人文教育而言,课堂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有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党团支部,开拓人文环境,浓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包括体现科学、人文主题的雕塑和建筑。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科学、人文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人文讲座。有计划地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并以全校人文讲座为龙头,以各院系讲座为补充,整体推进。这类讲座具有内容广博、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涉及面广等特点,也能调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三,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每个省、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文化事件、文明成果、优良传统、优美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地方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材料。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这些既有的资源加以开发、改造、提炼,使其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精神养料。例如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首义之区,辛亥革命就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那种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容易获得学生的文化认同,便于引发内心情感体验。因为无论是文化名人或历史事件,尽管相隔久远,但毕竟发生在自己脚下的同一方土地,因而具有很大的亲和性和可追慕性。另外,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地方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与环境的优势和羁绊。认清自己何自来去,认清自我与环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富有理想而不失务实理性,从历史的境遇中走向未来,实现对自我和历史的超越。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而毕业生也主要服务本地区,因此,“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就显得极为适切而必要”。
高等教育的历史证明,人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健康的高等教育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看到高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绝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作用。
庄桂成,文学博士,武汉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舒玲娥,武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