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副刊功能嬗变对现代文学传播思想内容的影响

作者:海伟池




  “五四”时期,启蒙文化甚嚣尘上,文学启蒙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副刊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文艺的重视,再加上其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又优于期刊等其他传播媒介,就作为文学和文艺的载体选择,承担了启萌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的功能,成为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萌的舞台。“五四”之后,民营报纸副刊经营者民族资产阶级,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家利益,所以总是在这些矛盾中进行着艰难的选择。根据时局,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往往会有左右摇摆之处,从而呈献出复杂状态。其功能主要有传播知识、关注人生、批判现实、参与斗争;消闲娱乐,甚而有一些低级庸俗之嫌;服务读者等。共产党领导的报纸副刊,一方面利用副刊宣传先进思想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另一方面把副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利用文学手段对敌人进行抨击。
  因报纸副刊功能的变化,对现代副刊文学思想内容的传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阶段的报纸副刊文学传播内容,不像近代那样因功能变化而具有较为明显单一的历时嬗变轨迹,而是在不同类报纸副刊功能的影响下,既具有历时性的变化,又呈献出共时性多元并存的内容倾向,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民营报纸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副刊文学。
  
  一、丰富了“五四”时期文学传播的思想内容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使中国文学呈献出了新的面貌,报刊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有人统计,“五四”那一年之中出现的新报刊就达到四百种之多。尽管它们思想立场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声援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都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这正表明五四以后文化运动极为广泛的群众性,也表明文化运动已日益与政治运动相结合。[1]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进步副刊的出现,既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文化变革与文学革命的要求。
  从内容上来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文学大力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介绍外国的文学、文化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在众多的副刊中,以当时著名的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为代表,这四大著名副刊尽管政治倾向各异,办报宗旨、侧重内容不同,但都能感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创新,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跻身在运动的最前列,开创了中国报纸副刊的新局面。
  在“五四”时期,《晨报》最早对副刊进行了改革。改版后的《晨报副刊》内容以宣传进步思想和翻译外国文学为主,批判与新文化、新文学相抵触的旧文学和旧文化。所谓的旧文学如以文言文进行写作的文学,旧文化如封建社会长期遗留的旧思想、旧制度等。此时的《晨报副刊》刊载了大量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名著,介绍外国文化、哲学思潮等,对文学革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晨报副刊》于1919年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最早的译文,大量刊载介绍苏俄十月革命和列宁的论著;同时,又译介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哲学及象征主义、自由主义、古典主义等文学思潮,同时对莫泊桑、高尔基、托尔斯泰等西方大家的作品上都作了大量的介绍引进。对当时中国文学的启蒙意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鲁迅的《阿Q正传》,这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鲁迅先生是要画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而且用极具穿透力的眼光透视出阿Q的典型性格,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意义。另外如许钦文在《晨报副刊》发表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民众的无知与落后。《孔大有的吊死》的主人公孔大有忠直老实但迂腐木讷,最终在各方面的舆论压力下上吊而死。小说既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的思想迂腐,又揭示出了弱者为人欺凌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还有对传统妇女地位不平等的批判,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可怕及对人毒害的揭露,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对等作品。
  《晨报副刊》还发表了大量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1921年11月20日发表了犬儒(即夏敬农)的《雷祖爷欢天喜地》。这篇文章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宣传了雷电方面的科学知识。表述形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以这种极具文学意味的方式宣传科学,其思想性、文学性十分鲜明,的确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并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
  
  二、形成“五四”后文学传播思想内容的多元化
  
  (一)民营报纸副刊的文学传播思想内容
  1928年以后,国民党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同时还查封了很多报纸,民营报纸在评论上也不能稍有“越轨”。从三十年代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前,各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呈献出多元化面貌,因而副刊文学的内容也具有多样化的反映。有直面现实而对社会进行的反映和批判;有对知识的传播和对人生的关注;也有不愿或不敢正视现实而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更有许多报纸副刊或迎合市民的口味,格调不高,或大放厥词迎合当局。
  《益世报》的副刊《语林》,是当时少有的专事杂文的副刊,时事政治类杂文则是《语林》最重要的方面。三十年代,国事艰危、民不聊生,《语林》反映时代精神本质,宣传抗日救亡,发表进步文学作品,成为进步力量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政策、争取民主自由的论坛,向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我们民族和人类一切丑恶的东西,进行勇敢坚决的战斗。
  在当时,许多报纸副刊都能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角度来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左翼作家的作品也在副刊上大量出现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利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一系列杂文、随笔,揭露日寇侵华阴谋,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投降政策。《自由谈》成为“左联”的一个阵地,影响深远。《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成为上海孤岛时期重要的文学阵地。一些共产党员作家如阿英等长期为之写稿,报道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重大活动,发表大量抗日救亡的文章,并对汉奸卖国贼进行抨击。另外对汪精卫之流予以痛击,对延安的生活进行介绍。茅盾的《普及·提高与“抗战八股”》,巴金的《桂林的微雨》,王统照的《炼狱中的火花》、阿英的《胡沙随笔》及其《国难小说丛话》,师陀的小说《马兰》等都在当时的《世纪风》上发表,从而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也有不论政治、关注人生的副刊文学内容。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的京派文人的创作内容,则更多地关注人性。他们认为,人性才是文学创作中最具光芒的部分,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相信只有不悖离人性的美才是美的,而对扭曲摧残人性的社会弊端,包括所有人性异化现象,鄙夷、痛惜、厌憎之情尽现笔端。当时报纸副刊的文学内容还有以现实为基础想像丰富的通俗文学如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当然,在现代文学发展阶段,也有一些副刊文学,具有为卖国求荣、不顾百姓者代言的内容。
  (二)共产党领导的副刊文学传播的思想内容
  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副刊,一直以来就具有既宣传先进思想文化、正确引导舆论、服务大众,又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的功能,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其文学内容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特色明显。
  一直以来,副刊文学都坚守着革命阵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发表了大量的革命文字。1930年7月29日发刊的《红军日报》,其副刊《血光》专门发表通俗革命歌谣,用以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揭露反动军阀的罪恶。而其另一张副刊《红军日报副镌》的《投稿约规》中也明确提出“凡富有革命性的论文、小诗、诗歌、杂记等作品,本刊均所欢迎”,由此提出了以写实为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另外如《新中华报》副刊《新中华副刊》上的文学,除有上述的内容外,还反映了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战斗风貌和团结战斗的军民关系。
  《解放日报》也坚守着革命的阵地,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之后,文学的表现内容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并运用各种文体形式及时反映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如副刊曾摘录了西戎、马烽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展示了革命根据地军民抗日斗争的时代画卷;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也都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而且,副刊还刊登文艺评论,对文艺进行探讨。另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苏联的长篇小说华西斯亚卡娅的《虹》、西蒙诺夫的《日与夜》、巴夫林科的《复仇的火焰》等,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繁荣。
  纵观现代的副刊文学,其内容丰富多彩,摇曳多姿。而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领导下的副刊功能也各有差异,刊登在各类副刊上的文学也因而带上了副刊功能嬗变的烙印。报纸副刊不仅对文学传播的思想内容,还对其传播形式及传播主体、客体和各类文学现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银河.《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海伟池,女,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