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鸿门宴》中樊哙所起的关键作用

作者:张蓓蕾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宴会前,在项王的军营中,由于曹无伤的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发雷霆,当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亚父”范增对刘邦入关前后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又借助古代的“望气”方术,指出刘邦上方的云气为“天子之气”,借此来揭露刘邦的野心,乘机提出了“急击勿失”的建议,更使项羽火上浇油。在沛公的军营中,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沛公的谋臣张良的恩情,连夜私见张良,劝他逃走。忠心耿耿的张良,在大难来临之时并没有临阵逃脱,而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这一紧急情况通知了刘邦。沛公于是借机拉拢项伯,与项伯“约为婚姻”,并竭力为自己辩护,甘愿称臣,请求项伯告诉项王“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他的一番礼仪备至的话和笼络人心的行为终于骗过了项伯。于是项伯同意在项王与沛公之间斡旋调停,并在临走前再三叮嘱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于此有了鸿门宴上的腥风血雨。
  因此在宴会前,刘邦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赴宴中,又极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但刘邦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机智果断、随机应变,最终转危为安。沛公能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其中与樊哙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一、勇闯虎穴 替刘邦增声势壮胆气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显然要置刘邦于死地,而项羽因为在宴会前听信了项伯的“中肯”劝说,即“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和相信了刘邦在宴会中降贵纡尊的“诚恳”表白,对范增的再三举玦作出了“默然不应”的决定。决心已下的范增又岂肯善罢甘休,他即刻召来项庄,假以舞剑为名,实则企图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此时,因曾经受恩于张良,与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一时间,宴会上刀光剑影,顿时杀机暗藏。刘邦的谋士张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按捺不住急忙寻求外援,于是便有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樊哙的出场。
  樊哙是徐州沛县人,原以屠狗为业,后跟随刘邦反秦,屡建战功,此人又是刘邦的连襟。所以樊哙与刘邦既有君臣之谊,又有亲戚之情。鸿门宴上,樊哙是刘邦的参乘,他的责任是保护沛公,但没有与会的资格。当他从张良处得知“项庄拔剑起舞,其意常在沛公”,便不假思索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紧急形势下的奋不顾身显出他的耿耿忠心。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不顾戒备森严、刀剑如林的危险,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侧盾冲撞,“卫士仆地”,直闯宴会。完全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只见他“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运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了樊哙的咄咄逼人、怒发冲冠之势,粗豪威猛、凛然无畏之神,霸气十足,威震全场。樊哙的充沛气势不仅震慑了“力能拔山、气可盖世”自诩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使他不禁“按剑而跽”,而且转移了全场的注意力,中止了项庄舞剑。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骤然扭转。
  可见樊哙的勇猛闯宴,使在鸿门宴上命悬一线的刘邦适时取得外援,既帮助刘邦增得声势,又帮助刘邦壮得胆色。
  
  二、慷慨陈词 给刘邦创造离席机会
  
  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虽是护主心切、赤胆忠心的表现,但在当时杀气腾腾的情况下,他莽撞无礼的举动可说是有寻衅滋事的嫌疑。项羽对无与会资格的樊哙不仅不怒,反而被他的勇猛刚烈、霸气逼人之势所震慑,一再称赞其为“壮士”,还两次赐卮酒,一次赏彘肩。
  樊哙喝酒壮胆,吃肉壮志,把握时机,借酒发挥,慷慨陈词。他先尽数列举暴秦的罪状,“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致使“天下苦秦久矣”。秦的虎狼之心已激起天下共愤,民心所背终至灭亡。实则暗中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今日你若杀沛公,与暴秦亦无区别。接着援引楚怀王之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点明“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的事实,暗指项羽你不能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背弃当时楚怀王定下的盟约。继而标榜沛公的功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极尽夸张之能事来渲染刘邦的功劳与德行,不仅劳苦功高,而且自律律人,知恩图报。此中“大王”一词,把项羽的地位抬得比楚怀王还要高,满足项王虚荣心的同时又借机讽刺项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然后又适时给项王台阶下,指出项王之所以“欲诛有功之人”,其本人实无此意,责任全在于小人的离间之言。才让英明的项王混淆了视听,要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来,这里既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又合乎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最后,樊哙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晓以其中厉害关系,“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推心置腹之语赢得了项王的彻底信任,也终于浇灭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正越烧越旺的心中怒火。
  樊哙的一番慷慨陈词,说得理直气壮、豪壮威严。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暗含讥讽、时而攻人心肺、时而推心置腹,欲扬先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乍一听句句在理,字字中的,实则是帮着刘邦圆了一个弥天大谎,虽然他的一番高谈阔论格调与刘邦的言语相差无几,但要比刘邦尖锐得多。只因樊哙发挥了他高超的论辩技巧,机敏的反应能力,与刘邦一前一后各唱了一出主旨相同、配合默契、欺骗项羽的独角戏,最终使项王“未有以应”,并对他优礼有加,赐樊哙坐。
  至此,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气氛进一步缓和,项羽心中的怒火已灭,继而放松了警惕。刘邦也趁机大松了一口气。但此时杀机仍未彻底解除,刘邦果断地假以托辞离开了宴席,樊哙、张良亦会意跟出。
  
  三、审时度势 助刘邦躲脱杀身之祸
  
  刘邦离席之后,与群臣紧急谋划脱身的计策,而作为项王的“座上宾”,刘邦如果私自离去,既不符合主客之礼,又有再次激怒项王的可能,故犹豫不决,“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审时度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危机只是暂时解除,指出沛公还身处“鱼肉”地位,趁项王未改变主意前抓住机会脱逃,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他向沛公建议,“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完全符合他出身乡野的个性与处事风格。于是刘邦对他言听计从,决定离去,留下了张良辞谢。此时,项王军营之外,刘邦舍弃车骑,脱身独骑,带领随从抄小路回到了自己的军营,沛公尽快地脱离了性命之忧的险境,安全地回到了灞上。项王军营之内,张良献礼,项王“受璧”并“置之座上”;而范增因为自己精心策划的暗杀阴谋付之东流,不免恼羞成怒,当即把“玉斗”放置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暗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并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场险象环生、起伏跌宕的斗争至此也就暂告一段落了。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以项王放虎归山,而刘邦化险为夷为结局。这一切与樊哙的心急如焚闯军帐,舍生忘死救沛公,机智巧妙对项王密切相关。樊哙虽是一介武夫,但在鸿门宴上充分发挥了他有勇有谋、彪悍机智的一面,在救驾沛公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史公在《鸿门宴》上酣畅淋漓、绘声绘色地描摹了“樊哙闯帐”之一精彩情节,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更是突显了樊哙在鸿门宴上的巨大作用。无怪乎太史公在《樊郦滕灌列传》中不仅直言不讳这种作用,更是夸大了樊哙闯帐的重要作用,“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指出鸿门宴当天要不是樊哙闯进营帐谴责项羽,沛公可就危险了。
  张蓓蕾,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