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导读
作者:刘健萍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为晏殊伤别怀远的名作,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词。词之上片借景写情,融情于景,点出离别之苦;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细致描写了女人公独处空房的孤寒生活,表达了悠远缠绵的情思。在写景抒情方面, 亦婉亦豪,情致高远。
上阕写秋天拂晓所见之景。作者选择的意象,极具巧思。菊花含愁,兰草泣露。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迷迷离的艺术境界。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女主人虽未出场,其哀愁之情已跃然纸上。情和景在开篇就犹如水和乳般的融在一起。
次句,“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清晨,罗幕荡漾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寒,而梁间的燕子呢喃着,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委婉含蓄。秋寒袭人,反衬女子独守空房的敏感心里。女主人公自己哀愁苦闷之时,却看到了充满情意的燕子比翼双飞之景。词人含蓄的笔法,细腻地表现了女子的哀愁凄清之情。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离别”二字,点明了女主人公的幽怨的原因,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又含蓄地点出了女主人公对月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此句虽然埋怨得无理,我们却能从中体味出女主人公情的真挚。
下阕,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有行为的,也有心理的。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紧扣上阕最后的两句展开,“独上高楼”的“独上”不但对应了上阕中的“双飞”和“离别”,而且颇有一种傲然独立的意味。而“望尽天涯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对昨夜对月怀人,通宵不眠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境较之上阕突然变得开阔。昨夜的西风,吹落了片片青绿的叶子,女主人公独自走上高楼,遥望那通往天涯的道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写出了对“有所思”的深深追求和企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此有高度的评价:“《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的确这三句,虽有伤别之痛,却没有凄苦之情。有的只是尺幅千里的苍茫的秋天的图画和雄浑、寥廓的艺术境界。
结尾两句,又回到现在,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然而山长水阔,道路迢遥。根本不知道你在何处。女主人公的满怀柔情和残忍的现实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将女主人公的深深思念、牵挂、怀想和感伤融在一起,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从而把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词在一片山水迷蒙中结束,增添了全词悠远、缠绵的意境。留给读者含蓄隽永的余味,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此词虽然也写男女相思离愁,但较之花间派词人,语言显得纯净雅致,洗去了花间词的脂粉气,上阕写景,着重揭示女主人公的幽微心曲。下阕写景,境界广远,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于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全词语淡情深,洒脱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孙望 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108-124)
2、吕肖奂.《中国文学宋金元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119-120)
3、刘尚勇.《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3月(102-122)
4、张兵.《宋词浅说》[M].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9月(220-222)
5、张宝坤.《名家解析宋词》[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193-209)
刘健萍,女,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基础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