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
作者:郭燕生
一、创造性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1、多元解读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阅读是通过阅读主体的认知图式对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创造的心理过程。读,是为了创造;创造意味着摆脱读物本身的思路,产生一切读物还未曾有过的思路。实践证明,读者,作为文本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并且,阅读的效应,不仅取决于作者在文本中提供了什么信息以及信息的质量和性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等因素,即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无疑,这是对传统阅读理念的反叛和超越。它不再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为核心,而是以建构自我、超越作者、产生新的不同于文本的观点为核心,这种阅读其实质就是多元解读。多元解读的动因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文本结构的未定性、召唤性和读者自身的“期待视野”。
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张扬个性的载体,是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涵进行不同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性化的主体参与,其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方法、认识水平、切入角度无不具有个性色彩,因此,对同一作品的理解过程、方法、结果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时,就会真正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应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
2、借助联想和想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就是借助感觉和直觉的方法。感觉是先导,直觉是超越。有所感触才有发现的契机,有直觉才会突破因袭的界限。因此,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活泼的感觉、敏锐的直觉。因而,在基本的阅读立场上,要克服保守主义的拘泥做法,也要克服越俎代庖的相对主义。
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本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像,有的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如《天净沙·秋思》凄凉、孤独的气氛,《荷花淀》人物丰富的内心描写等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也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性想象,就没有创造性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二、创造性阅读对教师的要求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抑制学生智能范围的封闭、僵化模式的否定,构建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
(1)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
(2)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关注当代社会广阔的信息环境,适应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
(3)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彰显个性化教学的魅力,打破传统教学中压制教学个性的几步法、几段式标准课堂构建模式,向“无模式”教学境界升华。
(4)充分肯定有发展价值方向的解读途径与结果,让学生在被肯定中调动主体意识,树立信心,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善自己的个性特长。
郭燕生,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