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作者:沈菲菲
一、提升想象层次,把学生的无意想象引到有意想象的轨道。
阅读同一篇散文,有的同学接受的信息比较多,不自觉的进行想象;有的同学却需要老师强加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行。究其原因,有意想象是否占主导是重要原因。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无意想象转到有意想象的轨道呢?
1、激发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当学生对接触到的人、事、物、景有浓厚的兴趣时,对客观事物就会有积极的认识倾向。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需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好奇,新鲜事物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教师要十分关心周围的事物,经常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种种课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2、找准“触发点”。
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所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就要找准“触发点”。品评文章重点词句,就能进入课文描绘的境地;精彩的比喻极富形象性,对课文理解就会具体深入;引导学生欣赏多彩的图像,同样可以收到触发想象的效果,给人以启发和享受。
二、丰富想象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想象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但任何一种想象都需要运用已经感知过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想象不是胡思乱想,需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1、积累素材,丰富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想象的基础。感性知识越丰富,想象力就会越强。如读诗、品散文、讲小说,重生动的细节描述,体验其中蕴涵的诗情画意。在生活中,指导学生抓住闪光的材料,同样会有所发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记,只有感性知识日益丰富了,开展想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阅读,发展形象思维。
语文阅读教材,既是识字积词的重要途径,又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教学中,可先抓住有关的场景让学生脑中再现生活的原貌,然后要求他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推想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围绕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而且从中体会剪裁的艺术技巧,学习构思的方法。
三、创新想象方法,使学生的想象充满儿童情趣。
如果把客观实际比做天空,想象就是翅膀,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运用充满情趣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很有益的,具体如下:
1、提问法。
运用调动各种感官起作用的提问,促使文中场景在学生脑中再现。《社戏》中月夜行舟的描写十分精彩,先引导学生熟悉景物:山水、月色、渔火、村庄、戏台、笛声等,再提问:在夜航中你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通过调动学生的触觉、嗅觉、听觉、视觉,使扑面的水气、朦胧的月色、点点的渔火、起伏的连山等具体化、形象化,一幅动人的夜景图就会浮现眼前。
2、作图法。
即把作品中的文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疏疏几笔,展现一幅鱼后空山图。教学时,要求学生用笔画出来,学生兴味盎然。他们不仅要考虑采莲女的神态动作,还要考虑树、溪、石、舟如何配置才符合诗意。当然,这种作图并不等于绘画,它只能作为提高理解水平,培养想象能力的辅助手段。
3、续文法。
抓住文章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把文章续写下去。如《小麻雀》一文,结尾未写明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在了解了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出于同情与关心都想知道小麻雀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顺着文章思路推想小麻雀的结局。学生思绪绵绵,学生想的情节不同,结局也迥异。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而且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
总之,想象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想象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学生听、说、读、写一系列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合理指导学生开展想象力训练,犹如给思想插上翅膀,不仅使学生知识学的扎实深入,而且创造性的思维获得培养。
沈菲菲,教师,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