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以情感维度更新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金德川




  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提高学生体验情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情感的作用。其实,教学中存在着静态的三大情感源点:教师、学生和教材,同时又存在着动态的三大情感回路:教师与学生间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回路、师生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回路、师生与教材间伴随教学活动而体验到的情感交流回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情感的作用,课堂显得生硬、机械,教学语言单调乏味,面无表情,课堂气氛沉闷不灵动,课堂缺乏情感的感染,导致学生认知情感得不到激发,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不振,思考和探讨问题的动力大大降低。所以说,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我们主张以情感的维度更新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教师对工作的情感、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有教师对学生作业和作品的情感,有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有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有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情感体验,有教师在课堂上所主导的情绪状态,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有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作为教师的人格情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动用自己的情感来更新语文课堂教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前酝酿定基调。教师的情感在课堂上通过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丰富的表情、多变的语调、神采奕奕的眼神等,因为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所以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晴雨表,可以说,教师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情感基调,特别是在教师进入教室时的情绪特点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所以,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务必酝酿好自己的情绪。
  课堂是一个平台,教师就像一个主持人,作为语文教师更具此角色,主持人一上台就应该吸引观众。所以,教师在进入教室的那一刻,他的情感通过他的表情和语言语调展现给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及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在课外也许由于疲劳显得萎靡不振,也许由于碰到不顺心的事而情绪低落,也许由于没有课堂艺术性的理念而显得面无表情。但不管怎样,教师进入课堂时总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满怀对学生的热爱,营造和谐快乐、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课前要酝酿好情绪。
  2、表情感染吸引眼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该表现的丰富多彩。表情要结合说话的语调随时发生变化。“教师的情感外化为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姿态表情,这些表情相互配合,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成为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一般称之为‘体态语言’或者‘体势语言’。体态语言与教师工作的关系特别密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如一招手、一扬眉、一微笑、一声响、目光的迎送、身体的俯仰等等,都在向学生传递着自己的情感,成为影响学生的信息,伴随着所讲授的文化知识成为感染、触动学生情感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综合性的艺术态势。”[1]教师的丰富表情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睛,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3、语调激发听课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话的语调一唱到底,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了听课的兴趣,甚至会昏昏欲睡。如果一味提倡富有激情,也是一种过犹不及的表现,学生同样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上课不但要富有激情,而且在激情中要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调的变化。教师的语调应该抑扬顿挫,高高低低均匀出现,就如和谐的旋律。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的语调也要像琵琶声那样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就会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语调的变化,自然就会融进教师的情感,教师根据说话内容的需要,或叙述阐明,或议论评价,或赞美抒情,语调都要富于变化,挖掘教学内容和说话内容中情感因素,深入领会,融化为自己心灵的感受,再外化为各种情感的方式用言语表达出来,变化的语调载着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就像一条河流,波浪起伏,就像一首歌,有低音也有高音。教师通过语调的丰富变化,使自己像话剧演员一样进入角色,然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学生听课犹如艺术享受。
  4、听评激励感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听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听评,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聆听,要非常明锐地获取学生的思考成果,哪怕是一丁点的见解都要注意到及时捕获,然后给予客观的评价,并且评语稍带鼓励性。除此之外,教师的评价要充满艺术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充满情感。在课堂中教师要成为探讨问题的参与者,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互动,在与学生的探讨、评价中,要脸带微笑,目光正视对方,并且闪动着期待、鼓励、赞许的光芒,而且慢慢走进学生,身体微微倾向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这种热爱、真诚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完全融进学生群体,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回答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达到极致。
  5、朗读渲染情景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各种朗读,都要挖掘文本蕴涵的情感因素,其中语文学科的文本主要蕴涵的是隐性的情感因素,在朗读的时候,要体会以一种怎样的情感去读,比如自豪、悲伤、激动、愤怒、喜悦、欢快等,教师在范读前,一定要揣摩文本蕴涵的情感,把握好感情基调真正实施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起到渲染情境氛围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应该用一种豪迈并且略带悲凉的感情来朗读。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时,应该用一种激昂的感情来朗读。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要用一种清新、欢快、赞美和倾慕的感情朗读。读“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要用一种低沉哀伤的语调去朗读。从而达到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如果学生朗读时感情把握有出入时,一定要耐心指导,直到到位为止。比如,在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哎!天可真凉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应该用微叹的语调读出都市闲人那种秋雨话凉的悲凉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意境,渲染某中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6、情感控制驾驭课堂。特别在教学的时候,一方面,根据学生在听课时反映出来的气氛和表情、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情,通过语言、手势、眼神、身姿、笑容等等来引导学生情绪,使之有机地与自己配合,不要自己搞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机械地表演,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对课堂中随时会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灵活处理,绝对不能让其干扰自己的情绪,一但干扰就会使自己的表情有所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干扰教师,教师影响学生,课堂会越来越糟糕。从而,妨碍了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归根结底质量的提高就会有影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表现对一堂课起至关重要的阴晴变化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情感表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消极颓废的情感表现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心态和情感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语文教师要致力于用情感的维度来更新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师表情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作者:佚名2006-12-19
  [2]《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卢家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金德川,浙江温州市第22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