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细节留白艺术探微
作者:徐北斗
所谓细节留白,也就是细节的开放性,是指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意义的指向不要过于明朗和确定,而应该含蓄一些,模糊一些,朦胧一些,给读者尽可能地多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有发挥的余地,有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一种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更接近读者生活经验的艺术享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当不完全的形(空白)呈现给读者时,就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大大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奋度和探究欲。因此,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充分相信读者是最有头脑的人,生动的细节描写完全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怎样进行细节留白呢?具体说来,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就是要化景物为情思,进行实体虚化,有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填充。如在轮子写的《芳草斜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心中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子……”。文中“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是实写,也是虚化,是浓缩了的母亲形象,也是美丽的爱神形象。正是作者的实体虚化,从而引导读者去体味和把握其美的底蕴和内涵。读到此处,不禁浮想联翩,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细节具有如此丰富的审美效果,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细节留白,恰到好处地绘出了一个不完整的母亲形象。
有些作家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在其特定的心态意绪和独特的审美观照下,通过反恒常的扭曲、变态及错裂等艺术表现手法来留白,使其触须向着人的意识深处和心灵象征方向发展,从一个独特新异的视角触及着人物性格的灵魂。它凝聚着艺术的张力,犹如一缕闪电,照彻人物性格,又似一湾甘泉,流淌出人物心底的生命旋律。此类细节留白,不仅凝聚着作者自己的想象,而且在阅读时,也能使读者的想象活跃起来。
要体味这些,我们还是来看看王祥夫的《上边》吧。文中写道,父亲刘子瑞因久盼的儿子回家令他兴奋不已,女人派他到下边村去买一只鸡,他便匆忙地出发了,走到半路才发现鞋子落在了玉米地,可为了赶时间,他还是光着脚去了下边。接下来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路边的玉米长得真壮,绿得发黑,一棵挨着一棵,每一棵上都吊着一两穗大得让人吃惊的棒子,真像是好后生,一伙一伙地站在那里炫耀他们的大玉米棒子;过了玉米地,又是一片高粱地,高粱地也长得很好,穗子头都红了,红扑扑的,好像是姑娘,挤在一起在那里站着,好像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玉米地那边的大棒子,害羞了、脸红了。这他妈的真是一个好秋天。”这个细节显然是写刘子瑞的心理活动的,但是,作者把这个细节写得很含蓄、很空灵。这个心理细节是刘子瑞在特定的情势下反恒常的心理意识的凸显,光着脚在石头路上走,应该是很难受的,但从上述的心理活动中却展示了刘子瑞内心的无法言说的兴奋,这种反恒常描写打扰了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定势秩序,对于此读者可能一下子不能将刘子瑞的心理活动看透,必须经过一番细心的思考和品味之后才能逐渐有所把握。原来是因为儿子回来了,儿子一回来,他碰到再难受的事情也不觉得难受了,反而感到满心的喜悦,也正是因为喜悦,他眼里的玉米和高粱才那么可爱。此情此景中,他的关于性的联想才让我们感到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真实可信。读到此处,我们绝不会想到其内心的下流和肮脏,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儿子的到来,同时也让我们体味到父爱的真实、伟大。这就是王祥夫运用心理细节留白而给我们展示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写作中,特别是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相信留白的艺术魅力,还要充分地相信读者。我们还是记住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论述吧:“聪明的写作方法是把读者也看作是有头脑的人,是不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在这种关系、条件和界限之下所说出的语句才是有效果的和可以想象的。”
徐北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