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唐诗中的儿童文学

作者:李秀丽




  唐诗是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块文化瑰宝,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胸。作为一名普通的唐诗爱好者,每每在诵读唐诗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总是要为古人精妙绝伦的诗才和后人精辟入微的分析叹服。但是出于职业的原因,又总是为评论者较少从儿童视角分析研究唐诗感到些许缺憾。
  也许很多人对于本文题目中关于唐诗中的“儿童文学”的提法并不认同,因为在中国,“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是在现代文学史上才出现的。在现代之前,我们并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阅读对象,也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创作对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缺乏这方面文学遗产,“事实上,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虽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但它却“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文学”,具备儿童文学的性质,同时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诗中的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喜爱和接受的作品,便可视为唐诗中的“儿童文学”作品。
  唐诗中的这一部分作品从数量上来看并不占优势,从理论上来讲又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长期以来,这些作品虽然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但从研究领域来看却成了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即便有学者偶尔提及,也宛若匆匆过客。笔者无意标新立异,仅仅想从儿童视角入手,从唐诗中撷取这独特的一枝与读者共享,在“经典诵读”颇为叫响的今天,权且算作为国学的振兴助一臂之力。
  笔者以为,唐诗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其存在状态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一种是由儿童诗人创作的语言浅近、活泼的儿童诗歌;一种是被一代又一代儿童喜爱和接受的脍炙人口的短小诗作。
  首先来看唐诗中的表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笔者以为,这一部分作品多是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将儿童活动作为和谐、欢愉、恬淡、闲适的生活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生活情趣,都充满了儿童味。“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成彦雄《村行》)中恬淡安逸的心境和悠闲愉悦的生活,仿佛只有牧童独享,那一份“骑牛不顾人”的自得与孤傲极具儿童气息,成年人只是怀着欣羡的眼光认同和赞美着这一切。“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栖蟾《牧童》)“自由骑”的惬意,“唱歌去”的潇洒,“一笛一蓑衣”的英姿,让人淡去了牧童的辛劳和孤独,只留下“无是亦无非”的超脱。“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卢肇《牧童》)中牛背上传出的悠扬的短笛声,飘荡在原野的上空,宛若优美的乐章,又恰是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写照。显然,在成人的意识里,牧童自由惬意的生活方式和超脱自在的生活情调成了他们赞赏的目标,成了成人某种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寄托与追求。
  在成年人的眼光中,儿童的生活情调让他们羡慕和向往,儿童充满童心童趣的生活更是他们尽力描绘的画面。“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隐峦《牧童》)中真实而又细腻地描绘了牧童三五成群相邀放牧的生活场面,既有“露滴蓑衣犹半湿”的苦楚,又有“众稚齐歌舞”的欢乐,他们犹如一群小精灵,在初春的原野上吹笛、唱歌、放牧、嬉戏,在夕阳的余辉中,带着尽兴与满足骑牛归去。那份自得与满足,在他们“见人俱不识”的神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葛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在这首诗中,一个贪玩调皮的小钓童憨态可掬的样子,被作者描写得真实而又栩栩如生,充满了儿童情趣。
  在这些作品中,儿童虽不是作为独立的创作对象出现,但他们却是诗人笔下有着儿童情趣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诗人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赞美、羡慕之情,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种追求。李郢《南池》诗曰“小男供饵妇搓丝,溢磕香醒倒接篱。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这首诗中的“小男”虽无鲜明的性格体现,却与“搓丝”之妇共同组成了一幅和乐融融的生活画面,“一家欢笑在南池”的生活图景正是人们所要讴歌和赞美的。此外,王维的“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渭川田家》),杜甫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江村》),白居易的“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赠内子》)等诗句,都是将儿童与成人并提,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闲适、平和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儿童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他们是否成为作者的独立创作对象和阅读对象,更无需考虑他们是否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认可,他们都将是成人视野中鲜活真实的存在体,无论任何时代都应该在文学作品中占据本该属于他们的位置。更何况这些极富儿童情趣的作品本身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也是颇受小读者喜爱的。在2003年9月修订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便从这一类诗词中选择了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白居易的《池上》,并在“作品赏析”中强调了诗的儿童情趣和儿童性,也可看出教育专家对这一类作品的认可和关注。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唐诗中的那些由儿童诗人创作的语言浅近、活泼的儿童诗歌。在这一类作品中,骆宾王的《咏鹅》是最负盛名的诗作。据《唐诗纪事》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就能赋诗,他的这首诗就是六、七岁时写成的。全诗从一个六、七岁孩童的视角,将鹅长长的颈项、雪白的羽毛、红色的鹅掌和游水时的优美身姿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骆宾王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诗才。
  据史料记载,唐代出现了许多少年天才,如《唐诗纪事》中提到的六岁能赋诗的杨牢,五岁能赋诗、六岁举童子的林杰,《唐人佚事汇编》中提到的十岁能赋诗的廖凝和徐锴,这些少年才华横溢,聪颖伶俐,令人叹服。虽然这些神童的作品传世极少,但我们并不能抹杀他们的曾经存在。这些小作者创作的作品,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唐诗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前文提到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就选入了骆宾王《咏鹅》诗,并在诗后的“作品赏析”中提到了作者的写诗年龄。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唐诗中的那些被一代又一代儿童喜爱和接受的脍炙人口的短小诗作。这类作品数量极大,艺术水平极高,作用也不可小视。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这一类作品入选的共有40首,其中如贺知章的《咏柳》,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孟郊的《游子吟》等作品,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给人的精神的陶冶,或使人受到某种精神的启迪。这些内容浅显易懂,文学意味浓厚,易于儿童诵读的作品,既具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纯真而又朴素,又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倾向,乐观而又醇美,不愧为唐诗中的具有儿童文学性质的作品。
  在主角是成人的唐诗中,那些或描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或表现纯真快慰的儿童情趣,或为儿童所喜爱的成人诗作,虽然作者本身并无明确的为儿童的目的,但却因其作品的选材、文字的运用和童心童趣的展现深受儿童读者喜爱。这些作品,应该被当作唐诗中的儿童文学对待。“纵然我国古代的文字形式也许不合乎儿童接受的需要,却又不能否认在浩瀚史籍中儿童文学生命的实存。”(黄云生语)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全唐诗》.(清)彭定求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唐人佚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儿童文学概论》.黄云生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李秀丽,女,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