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教学杂谈

作者:李培元 曹素娟




  谈到语文,一般认为不外乎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现代文、文言文,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等等,如果说这是语文,那么这只能算作是语文的最基本的东西,换言之,无论你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如果仅仅是在这上面下功夫,那可就是“小学而大遗”了。
  古人有言:“文以载道”。这句话一开始似乎是从写作的目的这个角度说的,但是如果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去看,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再概括一下,也就是理解(听和读)能力和表达(说和写)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答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从生活入手。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小学课本中一般都有唐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的记忆力好,可以很快地把它背熟;老师的讲解也很详细,可以解释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甚至可以向学生描绘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以及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我敢说,一般的小学生不能够真正地理解这首诗。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类似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事就不能理解,这里说的是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就好像学生可以理解白居易描写荔枝的句子“瓤肉莹白如冰雪”,却不能理解“浆液甘酸如醴酪”一样。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道理正在这里。
  从理解能力这个角度讲,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我这里所说的对生活的认识,包括对生活的感知(感性认识)和领悟(理性认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对生活的表面感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对生活的深层次领悟了。这里请注意了,这里说的是作者对生活的领悟。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而且可以说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但真正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又有几人呢?有的学生餐厅甚至都把这句诗用很大的字写在卖饭窗口上方,可是每顿饭后,餐厅的泔水桶里,雪白的米饭、整个的馒头往往都装不下。
  朝晖夕阴、春花秋月、山水树木、虫鱼鸟兽、这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父子情、手足情、朋友情、师生情,这是人世间的千丝万缕的人际联系,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感知的对象,如果没有来自生活的切身感受,别人的文字即使描绘得再生动,我看也不能理解多少。
  记得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小学教师的品德课作业:回家向母亲问好,并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一句平常的话,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可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能是受到这个老师的启发,我在指导学生学完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景泰蓝的制作》之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写一篇作文,介绍一种家常菜的制作过程。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这个题目太难写,因为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他们最后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很好。他们请教了最容易请到的老师——妈妈。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对做饭这种家务活的了解,而且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整日操持家务的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再从表达这个角度讲,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的写作水平。
  我们都知道,写作不单单是一个文字表达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篇文章能够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从创作理论上说,“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来自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就是来自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如果我们抱怨我们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正是缺少这方面的生活感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好书、好文章,甚至是一些优秀作文选,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途径。但这却不能够代替他们对生活的直接感受。
  去年春天,校园里的梅花、樱花、玉兰竞相绽放。用了两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们首先观察校园里的花木,然后完成一篇以花木为题材的作文,文体不限。第一节课他们都满怀兴致,仔细观察了校园里的花木,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他们又按时交上了作文。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还不错。有的作文客观介绍了某一种花木,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有的作文生动地描绘了某种花木,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作文竟然写出了花草的品格和精神。“自秋尽冬来之日,它(梅花)便在那里默默地积蓄着力量——那时不过是米粒一样大小的一点点,不留意很难看出那里正孕育着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漫长的冬日里,它与严寒抗争,与风云共舞。当东风送来第一缕春的消息,它便含笑怒放,为校园披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挺拔的树干,疏朗坚韧的枝条,硕大向上色如白雪的花朵——那就是玉兰,一种高贵的树,一种纯洁的树。”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情,是不能写出这样的作文的。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有人说语文是一种文化,学习语文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位,我还要说,语文中还有生活:让学生感受语文中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李培元,曹素娟,山东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