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信息17则

作者:舒 坦等




  新闻一束
  
  ●媒体评出新诗90年十大诗人
  《南都周刊》近日选出新诗90年十大诗人,分别为:穆旦,北岛,卞之琳,多多,艾青,冯至,海子,昌耀,肖开愚,郭沫若。以1917年2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发胡适“白话”诗歌8首为起点计,新诗的发展历经了90个年头。推出新诗十大诗人评选,一方面是对在喧嚣的市声下默默洗涤语言的诗人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评选能促进诗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们自己,他们的观念和任务,他们的过去和前景。十位诗人中有七位已经离世,而且穆旦、卞之琳、艾青还占据着1、3、5位,这看来是一个偏重于传统的名单,但是具体到每位参评者所列的名单,似乎又不尽然。主要是因为现代诗人距今年代久远,经典化的作用比较充分,经典化在最表面的意义上就是把关注度集中在少数作家身上,所以诗人们在选择现代诗人时,比较集中在最后获评的几位诗人身上。穆旦和卞之琳的高分入选准确地反映出此时代的诗歌风尚和趣味,他们在今天的崛起是和此时代的诗歌风尚分不开的。北岛和多多作为朦胧诗的代表当选则显示出朦胧诗之于当代诗歌的重要意义。(舒坦摘编)
  
  ●苏童短篇小说编年结集出版
  囊括了苏童二十余年创作精华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推出,是苏童的短篇小说首次以编年形式出版。五卷本所收入的苏童小说,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2006年,共收录120余篇作品。苏童在该书自序中写道:“许多事情恐怕是没有渊源的,或者说旅程太长,来路已经被尘土和落叶所覆盖,最终无从发现了,对我来说,我对短篇小说的感情也是这样,所以我情愿说那是来自生理的喜爱。”据悉,除苏童作品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推出了贾平凹的中短篇系列《太白山记》、《猎人》等五卷本。(王玲摘编)
  
  ●毕飞宇入围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
  毕飞宇小说《青衣》的英译本入选了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的复评名单。《青衣》由手快而勤奋的汉语英译家、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葛浩文翻译,英译名为《The Moon Opera》,直译回来是“月亮歌剧”,指的应该是书中嫦娥奔月的京戏。此书由电报书局(Telegram Books)出版于2007年11月。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创办于2000年,今年共有17本书入围复评,大奖将在5月上旬揭晓,头奖作品可得1万英镑,由其作者与译者平分。(舒坦摘编)
  
  ●首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揭晓
  湖北日报消息,首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2月28日揭晓,12位作者获此殊荣。由著名作家方方担任主任的评审委员会对2006至2007年度《长江文艺》上发表的上百篇佳作进行评审,经过严格的淘汰,最终12篇作品获奖。它们是:中篇小说类,刘继明的《放声歌唱》、黎晶的《男儿河》、西北狼的《你是我的雪莲花》、王芸的《大戏》;短篇小说类,苏瓷瓷的《囚》、晓苏的《堵嘴记》、曹军庆的《弥留之际》;散文类,李隽的《黑太阳》、残雪的《美翼》;诗歌类,臧棣的《独创精神协会》(组诗)、曹树莹的《关于花朵、水和石头》(组诗);评论类,陈明恒的《沉重的呼喊——对田禾〈喊故乡〉的释读》。该文学奖是以繁荣高雅文学创作、打造中国文学期刊文学奖项权威品牌为目的,由长江文艺杂志社与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于2006年联合设立。(闻雪摘编)
  
  ●西安发现《白鹿原》人物原型纸本讣告
  著名作家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历史原型牛兆濂的纸本讣告,日前在西安被发现。这本纸本讣告是西安一文物爱好者在西安古玩市场购得的,现存放在西安收藏研究院。据了解,《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原型就是陕西省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濂。他出生于1876年,逝世于1937年,是清末明初誉满三秦的饱学名儒,被陕西民间称为“牛才子”。小说《白鹿原》中关于朱先生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等事迹,都取材于牛兆濂的生平事迹。此次发现的牛兆濂的讣告,内容有牛兆濂先生的遗照、讣讯、“治丧处”名单、报丧子侄名单、“行状”(评价)等。专家认为,牛兆濂讣告的发现,对于陕西地方史、陕西名人的研究很有帮助。(舒坦摘编)
  
  作家声音
  
  ●王安忆自评《长恨歌》三部曲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作。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但又带来另一种不幸,它被安在潮流的规限里,完全离开小说的本意。在此,趁作序近水楼台,当为自己辩解几句。”“我想说的是,小说的第一部应是不尽如人意,小说家陈村曾批评过,这一部里尽是想当然,片厂试镜想当然,沪上淑媛想当然,选美胜出想当然,上海小姐当然要被金屋藏娇,藏娇人当然要遇不测……但恰是这一部最为看好,因最合乎大众的上海想象,而这一部我又跨越不过去,大量的交代任务要在这里完成,否则便无法开展故事。”王安忆认为,重要的情节是发生在第三部,王琦瑶和她的下一辈人邂逅。第二部是一个过渡,可是我却自觉得这一部写得最称心,这就和感性有关了。这一部,一旦开头便从容而下,就像自己会生长一样,枝叶藤蔓盘错。这是写作中最好的状态。我被自己所感动,在程先生身体落地后的那一节,我至今能背诵出来:“你有没有看见过卸去一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故事到这里似已倾向终止,事实上,我的目标还未抵达,于是,重振旗鼓,再向第三部进发,是第三部里的情节决定我写这个小说。女主角的结局十分不堪,损害了她的优雅,也损害了上海的优雅,可是倘没有这结局,故事就将落入伤感主义,要靠结局来拯救,却又力量单薄,所以,略一偏,就偏入浪漫爱情小说,与时尚合流。(舒坦摘编)
  
  ●孔庆东承认《正说鲁迅》差错多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大学教师孔庆东日前致信《咬文嚼字》杂志社,对后者在最新一期刊物中刊发一组纠错文章,指出其主讲的《正说鲁迅》节目及出版物中的差错问题表示感谢,承认这些批评“大部分都是对的”。孔庆东表示,自己的书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很多错误,在刚一出版之际,就有好心读者给以详细指出,他也在各种场合做了答复,并通知出版社,准备在再版时修正。孔庆东诚恳地说,《咬文嚼字》杂志社的挑错行动态度是严肃的,又是友善的,不是为了贬人扬己、哗众取宠,而是平等质疑,就事论事,这是我们语文界非常值得倡导的一种批评姿态。他认为,当前由电视讲演稿直接出书的情况比较多,出版社和作者本人的校对水平的专业性都不够。(舒坦摘编)
  
  ●余华否认写作受到格里耶的影响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有人说余华的创作受了格里耶的影响,而余华自己否认了这一点。余华说:“由于他是20世纪80年代末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而那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上百个作家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认为,他不是那种伟大的作家,但他是独特的作家,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被评论界夸大了,法国新小说作家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萨特、加缪他们那么持久。我喜欢他的《嫉妒》和《吉娜》,尤其是《嫉妒》,因为那个窥视者始终未出现。”余华表示:有评论家认为我的先锋文学叙述冷漠来源于他的“零度叙述”,事实上,我在盐城写先锋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等到了1988年下半年我到了鲁迅文学院,才开始阅读他的作品,那时我的先锋写作早已完成,之后写的是《细雨中的呼喊》和《活着》。我曾与格里耶对过话,他问过我的写作是否受到他的影响,我告诉他“没有”。(舒坦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