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作者:许绍武




  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作文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在全程学习中激发作文情感、传递作文情感、增进作文情感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从分组、指导、训练、评阅等作文教学的流程培植学生的作文情感,通过关注全程、多元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贯穿情感,互相濡染,互相促进,实现学生作文情感的固化、内化和深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作一些尝试。
  
  一、分层组合,兼顾搭配,建构多彩型作文小组
  
  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格局。就常理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与此相反,能力较弱的同学就会在逐步疏离中越来越弱,这将导致所谓的两极分化。这一态势的继续演化就会走进“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恶性循环怪圈。如果我们根据学生能力相应分层,并且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配搭组合,同学们就会在不同能力的包围中全方位地认识自己,整个作文小组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比如分层组合既要考虑到作文能力的互补,也要考虑组内性格类型的配搭,甚至还要照顾男女性别的组合和学习能动性的融合。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以作文分组的独特方式营造一份难得的作文情感氛围。
  
  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建构多极型目标与方法
  
  不同的能力层面,需要不同的关怀;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关怀。这种特殊的对位关怀就是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我们先将学生的现有的作文材料作一个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明确哪些同学需要在写作流程(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表达)上多下功夫,哪些同学需要在语言、结构、内容、书写上多费周折,哪些需要在写作态度、习惯等方面多做文章。因此在制定目标体系的时候,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在目标管理的大原则以下推行弹性机制,也就是在作文教学的总的宏观框架之中突出微观处理和个性化操作,在目标与方法上给与不同层面的关注与思考。另外,按照新课标的原则,从学科性目标与一般性发展目标即智性和非智性两个层面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不仅从学科知识层面指导学生作文技法技巧,还从写作习惯、态度、心理等层面综合指导学生,以期建构学生全面的作文素养。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在适合自己的真实情境中近距离接触作文学习,积极性和乐趣慢慢衍生出来,作文情感得到保持和强化。
  
  三、分项训练,合理布局,建构多向型作文教学体系
  
  当建模意识兴起之后,作文课堂的训练呈现出许多教学模式。当教学建模走向泛化的时候,作文教学还得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我们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根据每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建构了多向型的作文教学体系:题材型,即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将作文训练的重心定位在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学生成长的轨迹,以此为中心话题辐射不同阶段的子话题。体裁型,虽然七年级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范围,比如鼓励学生尝试用诗歌、散文、书信、日记、自传等形式写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学生的作文个性。过程型,即观察、感受、感悟、构思、表达、评改等,重视学生对作文生成过程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作文诞生的科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科学的作文流程的熏陶,使其初步认识一篇篇作文的生成过程,并力争在今后的作文中逐一贯彻其中的环节,作文从此不再是单纯的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汇合成的过程。这种尝试,使作文教学更加系统化人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的放矢,这种开放、全面的训练体系很好地延续并固化了这份作文情感。
  另外,教师还要分级评阅,精改细评,建构多边型作文评阅模式。这种模式可促进学生对作文对自己的科学认识,在评价中让作文独特的美感传递给学生,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认同和升华。
  以上的做法作为一种尝试,我们是从系统论的基点上科学地规划,并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诚然,作文教学的情感培养是一项极为复杂、细密的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长的周期,其中的方法决不仅限于以上的赘述,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开掘。
  许绍武,广州市第123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