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作者:梁廷秀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课程观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碰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教材带来的人本对话,无不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挑战。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应该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一、挖掘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是提升语文素质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1、找准教材中快乐的突破口。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语文十二册《向往奥运》的教学,我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听歌曲导入;二是谈话法导入;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之后,我选择了学生在课前了解奥运常识,让他们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奥运明星的姓名、国籍、专长、成绩和最喜欢他(她)的理由。在交流中实现对教学的扩展,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学中乐”的境界。再如《草船借箭》一文,其切入点在课题。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激发学生质疑,一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匆匆》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的语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对时间来去匆匆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二、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的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他们在宽松和谐中提高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和利用黑板报等方式。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经营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可牵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要实现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是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只能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痛苦,反之,只有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疲劳时,在学习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应采取的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快乐有效的教学动力。如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那是一节公开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学生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吸引,学生们有的低声议论,有的下位趴窗而望……,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将学生一个个拉到座位上,可是拉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整个课堂一塌糊涂。试想,如果执教老师冷静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设计,趁机让学生观察飞机,通过谈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到课堂,相机设计其他教学活动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感悟快乐的朗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1、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情味。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光复”一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基础上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自豪感情。
  2、抓住人物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句话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语气要读得稳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要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指导,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已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从阅读中去感悟读书的快乐。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更在于感受。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钟为永著1998年8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感悟与创新 》王剑制著﹚
  梁廷秀,广东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