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作者:涂 丽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达到这些目的,我认为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孩子们阅读的“唯一”,作为教师要“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空气”,让孩子们简简单单学语文,实实在在求发展。
一、树立大语文观,成立班级读书角,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心中应像母亲一样亲切,充满了温暖和亲情,而这样一种感情是要慢慢培养的,我觉得切实办好班级读书角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寻求书源,资源共享。
一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们交心谈心,根据孩子们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孩子们家庭条件好了,接受电视、电脑上直观的东西太多,久而久之,盲目接受与被动接受已成为习惯,不读书、不思考,很多学过的字既不会写也不会用,更不愿去观察,写起作文来没有素材,语言相当贫乏,那就谈不上产生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取得一部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后,再由一位热心家长帮助,组织大家筹得第一批书款,购买了第一批书共27本,这样一人出了一本书的钱,可以享受27本书的资源。
2、读书动员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读书前,我在班上上了一节读书前的动员课,即我查找了一部分资料,大肆渲染了一下读书的好处。如:
(1)文章前面所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一些要求。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3)不动笔墨不读书。
(4)母语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要让母语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5)教材其实就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
——叶圣陶
(6)阅读是一个人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变得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7)读书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成人之源,还是生存之道。读书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事。
(8)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当我边把这些优美的,能撞击学生心灵的语言和大家共同学习时,边观察,孩子们听的是那样认真,我心里的喜悦是无法溢于言表的。
3、适时指导,营造氛围,扩大图书角。
我把所有的书登记之后,发给那些参加图书角活动的同学,每天中午都过问他们读书的情况,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读书角活动的重视,和老师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这样班上其他没有加入的同学这时纷纷要求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书量已有50多本(都是一些符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好书)。
逐渐地,我发现很多同学已沉迷书中了,这时我又开始着手指导他们该怎样读书了:
(1)对于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故事情节的书,我提议看过后,写一写读后感,也不一定写很长,三言二语能留下点痕迹也行。
(2)对于像《培根论人生》这样富有哲理性的书籍,我建议大家把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特别喜欢的还可以背一背。
像我们班的胡瑞、何秋晔等同学读书笔记都做了不少,近来,我指导的一篇作文《我们班上新事多》,让大家想材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本班的一大新事:胡瑞越来越会“吹牛”了。我想这也可算是读书的一大收获吧。
二、“简简单单”学语文,实实在在求发展。
这里的“简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多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让他们在读中找到生活,找到自然,找到自己,在读书发现伟大,感受平凡,反省自我。
如我在执教《丰碑》一文时,因为课文内容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很难理解把握,于是我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再阅读,再理解,层层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要求:边读边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读通认准,如果觉得绕口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再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要求读得好的夸夸他,读得不好的帮帮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形成生生互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3、三读课文,要求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自然解题:“丰碑”的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了解军需处长的职责。
4、四读课文,感悟语言,生本对话,产生共鸣。
要求: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1)当学生找到描写天气寒冷,环境恶劣的句子时,个人读,齐读,再辅以课件,在读中进入情境。
(2)当学生找到描写军需处长神态动作的七自然段时,先自由读,读出令人感动的词句→说→再读→再说,深刻体会军需处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指导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感情)
(3)当学生找到8—12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划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再读,体会将军不同神态时的心情,再指名多人读将军的语言,顺着12自然段中描绘的将军的神态、动作边读边做边体会将军的心情,掀起学习的高潮,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悲伤着孩子的悲伤,惊讶着孩子的惊讶,疑难着孩子的疑难,拥有有一份童真的心情,引导孩子们在母语的怀抱里倘徉,如《丰碑》一文学习的高潮部分,即感觉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是孩子们正处于情感的高峰期时,我不失时机地对着课件上军需处长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并说了这样一段话:“尊敬的军需处长,您安息吧!我一定好好工作,让我的学生们从小都有远大的理想,过硬的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功地引导大家进行了一次拓展延伸。
涂丽,湖北潜江市园林一小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