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读《麦克卢汉如是说》

作者:张 慧




  《麦克卢汉如是说》收录了麦克卢汉从1959年-1979年期间的讲演稿和访谈录共20篇,均为未刊稿,由麦克卢汉的女儿斯蒂芬妮和他的学生戴维·斯坦斯整理编辑而成。在本书中,麦克卢汉式的语言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论述,但是麦克卢汉的理论并非是从简单的语言逻辑关系就能理解的,他的理论还有着更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找出麦克卢汉思想的核心概念来加以理解他的思想脉络。笔者以为在麦克卢汉的这本未刊稿集里有着三个关键词,教育理念的革新、听觉时代的到来以及艺术家无与伦比的先见性是理解本书以及也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观点的重要线索,这也是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展现麦克卢汉思想的特点所在。
  书中的第一章,麦克卢汉就论述了他的教育观念,需要注意的是,他的教育观念始终是和媒介的发展相对应的,最重要的还在于麦克卢汉实际还是在借教育说媒介。麦克卢汉说:“我们今天生活在许多没有围墙的课堂里。”这个没有围墙的课堂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不断蜂拥而至的结果。麦克卢汉大胆地预言是“印刷术结束了2500年的教育模式”,与印刷术的到来大大改变了西方的教育程序相类似,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也势必需要一场教育程序上的改变。麦克卢汉在讲述教育衍变和媒介的关系时,生动论述了从部落社会的教育模式到现代社会的模式的一个演变过程,在文字未出现之前,希腊的教育方式是百科全书式的,目的是用来培养操作性智慧和审时度势智慧的,并以荷马史诗《奥德塞》中的主人公为例子加以说明这种教育;然而随着拼音文字的出现,它在造就非部落化的过程中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计划,麦克卢汉引用了哈弗洛克对柏拉图的一段话很简要地就概括了这种在印刷术影响下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要求:他不再是提倡部落式的百科全书,而是提倡分类数据;他不再是传授集体智慧,而是传授分析方法;他不再主张共鸣式的部落智慧和精力,而是主张把思想的视觉秩序用于学习和组织。麦克卢汉论述的中心显然是在第三点也就是印刷术主张的是视觉秩序的学习和组织,这和他所极力拥护的听觉时代对应着理解时就会发现,事实上,麦克卢汉所谓的教育革新的理念也就是他在新环境中对教育的反思,换言之,就是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已经作用在了教育上。麦克卢汉接着便又以著名的霍桑实验试以证明了精心安排的环境比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更能够产生奇迹。环境又一次被麦克卢汉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个环境毋庸质疑是指电子媒介时代也就是下一个关键词听觉时代,所以说,麦克卢汉的教育理念实际是与他的媒介观紧密相连的,而把他的教育理念单独列出的原因除了在书中他提到了频率较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者可以反过来从这个教育角度去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因为麦克卢汉首先是个教育者,所以在他的一些讲演中流露出对教育的担忧以及想法也是必然的,这样一种思想的流露与其媒介思想结合起来的理解必然是对读者大有帮助的。
  阅读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听觉时代。听觉时代在书中更多地似乎是以欧几里德几何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欧几里德的空间在麦克卢汉那里还是与拼音文字脱离不了干系,他这样论述:“凡是前文字的社会都不具有欧几里德空间的经验。既然如此,我希望可以说,欧几里德空间虚拟的属性可能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经验造就的,恐怕这样说不是太大胆吧。”拼音文字在麦克卢汉的语言中是与数字相对立的,因为前者使部落人从复杂的声觉和触觉世界转换为成了单一的视觉世界,而后者则与其相反,它把纯视觉转换为了触觉和声觉,所以也可以说,数字就是听觉时代的核心,而数字本身又是什么呢?数字是新科学和数学的关键词,是电子媒介时代的关键词,一切新媒介都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数字在麦克卢汉理解下是非连续的、非统一的、非连接的、非静态的,而拼音则是连续的、统一的、连接的、静态的,前者正是电子时代人生活的特性,而后者则是拼音时代人生活的特性,而电子时代人这种生活特性与部落人又极其相似的,于是麦克卢汉大胆认为“我们的新科学和数学不仅消解了欧几里德空间,而且在全球模式上重新构建了部落生活模式。”同视觉时代相比,听觉时代处处是中心,边界已不存在,这样的一种没有边界的环境是电子信息所造就的,因为信息从各个地方蜂拥而至,同步到达每个接受者的手中。所以同视觉时代的受众相比较,麦克卢汉说今天的世界已然是一个学习的社区。这是因为信息流动已经是最大的产业了。在对听觉时代的解读中会发现麦克卢汉的一个整体媒介影响论已经清晰无比,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理解也变得简单起来。
  最后一个关键是关于艺术家,这个乍看上去同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没有任何关系的关键词却是本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亮点。理解了这里的艺术家,读者就会明白在麦克卢汉之前的很多论著中,如《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中为什么总是引用大量的艺术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言语。麦克卢汉委婉地告诉读者,我们从机械时代进入同步时代的时候,从线性的、前后相继的分析类型进入同步世界的时候,我们不仅进入了艺术家的世界,而且看到,艺术与原有自然的对立消失了,商务与文化、学校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了。这里麦克卢汉所言的艺术家的世界是与他一直强调的同步世界、电子世界等同的,也只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麦克卢汉才又大胆地宣称:“艺术家往往是充分认识到环境意义的人,所以有人说艺术家是人类的‘触须’。艺术家的良心聚焦在技术的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上,他为新环境和新的社会生活建立模型。这些模型是新技术隐藏的潜力。”在麦克卢汉的描述中就不难看出他对艺术家在新媒介时代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他甚至在1966年的一场演讲中就以艺术家是新媒介的早期预警系统为主题进行过演讲,麦克卢汉把艺术家当作了新媒介时代的考察家,认为艺术家是能够唤起人们注意新媒介环境的使者,艺术家的角色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就是弥合人的自然装备和他的技术之间的鸿沟的,因为这条鸿沟在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人是意识不到的。站在艺术家的预警是使者的角度来理解,读者体会到的不是麦克卢汉对艺术家的礼赞,而更多是他对人在技术面前无奈时的关心。早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就曾援引神话“少年那耳客索斯”对自己的水中倒影产生迷恋以致陷入麻木,来说明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导致麻木的状态,而艺术家又是人类中的异类,所以艺术家在麦克卢汉笔下同时还扮演着救世的角色,“艺术家的洞见或感知似乎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手段,我们借此弥合进化与技术之间的鸿沟。艺术家能够给我们的感知生活编程或重新编程,给我们绘制从大旋涡里逃生的航海图,我们的聪明才智造成了这样的旋涡。艺术家对人类和媒介承担的角色就是生存的角色。”在这个层面再去理解《机器新娘》开头所引用的爱伦坡小说中水手的例子会发现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中艺术家的地位在一开始就是存在的,而麦克卢汉对乔伊斯、艾略特、庞德等的大加赞赏在除去其文学性质层面上的考虑竟也是和他们艺术家在媒介研究中的地位一致的。
  沿着上述的三个关键词对本书进行解读就会发现,麦克卢汉是一直在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讲述媒介的故事,他是教师,他有他的教育理念;他是文学家,他有他所推崇的艺术家;他更是一个媒介研究者,他对新媒介给人们造成的社会生活的影响的思考又是充满先见性的。所以说,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你会发现一个更智慧的麦克卢汉,因为他调动着他的一切资源做着自己喜欢的媒介研究,这无疑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
  张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与传媒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