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探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

作者:谭晓灵




  近几年,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风起云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其实,无论哪一种看法,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提高学生素质,归纳起来,就是如何让学生不仅拥有知识和能力,还得拥有完美的心智,也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曾有人说过: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怎样让学生灵魂无纷扰?怎样用美德去占领它?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语文教师。胡锦涛总书记在二十三个教师节也曾说过:教育应德育为本,育人为先。而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而人类的文明,在学生的接触中,以语文课占的比重最大,真正要传承人类的文明,语文教师起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如何传承人类的文明,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在言传身教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就必须追溯到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良好情感素养。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教授也曾说过:“浮华的技巧永远替代不了深刻的底蕴,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还是提高教师的素养。”由此可见,真正要让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知识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培养,教师必须首先拥有良好的情感素养,也就是要具有震撼学生的人格魅力。而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这种魅力,必须要有爱党、爱国的激情,爱岗敬业的热情,理解关爱学生的真情,这样才能做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洽,才能真正影响、撼动学生。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对党、对国的满腔赤子之情——激情
  
  曾有人说过:一个不爱国的人,怎么谈得上爱校,又怎么可能真正去理解关爱他的学生。所以,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要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能了解知晓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民生情况,要能够进行思考、探究、解剖,也就是要擅长应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在建设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和现象,教会学生进行纵向、横向对比,让学生思考认识到上下几千年,世界上有哪一个政党能在短短几十年,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有几个国家能在几十年伤痕累累之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这样, 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关注国家,才会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产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那么爱国之心才会深埋于心。有了这样的爱国根基,学生难道不爱校,不爱家,不会产生身为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发展努力的本分?一个语文教师满怀着爱党爱国的激情,你的学生自然而然深受影响,他们会畅想祖国的未来,人民的未来,才会落实到为学校的未来,人生的未来而奋斗。
  古人认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语文教师满怀着爱党、爱国的激情,你就一定能在每一篇优秀的文章中发现每一个作家深怀的赤子之情。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中,作者哪怕在意大利优美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感受新奇而独特的美时,也始终无法排遣对祖国的相思:“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的《炉中媒》:“我常常想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情结。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药》,夏衍的《包身工》等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祖国博大的爱。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章中挖掘这些深刻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意识到身为中国人的自己应该走好未来的路。这样教师才能达到教的目的,学生才能懂得学的目的。
  
  二、对职业的崇敬之情——热情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对何以为敬业,解说得非常清楚,他认为“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也就是要求“凡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为事上头,一点不旁骜,便是敬”,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定自己选定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梁启超先生不仅认为应该“敬业”,而且应该“乐业”。其实这个“乐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岗”,重在“爱”字,梁先生认为“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事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所以先生告诉我们:“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为原因有四:……。梁先生认定“本人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其实这两句话归纳起来何尝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关注着教师的教育事业, 正确的教书育人,以及确立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这是一种对事业的全身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动力,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把从事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用一颗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心,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投身教育事业,要孜孜不倦地教学探讨、研究,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要做一个求真务实、踏实认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引领人。
  
  三、对学生的理解关爱之情——真情
  
  教育本应该是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用理解和爱来诠释生命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立场。这种理解和爱被简称为“师爱”。它要求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理解尊重学生;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又不能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坚持在教师爱心引导下,让他们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同时,师爱又是一种境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不是一种恩赐,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激励和唤醒。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励和唤醒,而不是一味地只知道贬低,要学会宽容、保护学生的自尊,用真情的师爱,去理解、关注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52.8%的学生希望教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教师的只占31.1%。显然,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可见,教师的素质中,师爱占了最大的比重。所以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同时师爱也是师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最关键的还是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只有理解和热爱学生,使学生人格受到尊重与信赖,才能真正体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从而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曾经有学生的作文这样描写一位语文教师:“同学们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课讲得好,还因为她的眼神里总有一种善解人意的温情。”该生这番话,说明了一个好教师不仅课要讲得棒,而更应该有宽厚、仁爱的情感,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教师才会真正理解关爱自己的学生。这种真情的师爱就会像一缕春风,一夜喜雨,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从而收获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情感因素则占80%。古人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素养,既要有爱党爱国的激情,也要有爱岗敬业的热情,还得有理解、关爱学生的真情,而且还要成为养情、驭情、煽情的高手,能把健康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教学中,探求一套优质优美的育人方式,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状态,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成为富于追求并具有创造能力,而且能赋予生命以意义、以价值的一代新人。
  谭晓灵,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