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泪珠与珍珠》的解读商榷

作者:蓝安高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我觉得《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本文主题的这种界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篇文章解读,我有三点与《用书》不同。
  第一,文章第1—4段对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回忆,我认为其用意在于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故乡师友的怀念。一个因读书用功和老师指导得法而受益终身的作家,对师友有这种深切的眷恋情怀,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而《用书》却说第1、2段为一部分,第3、4段为一部分,都写的是人“随着人生体验的增加,对所经历的事情产生深厚的感情”。
  第二,第5—8段写返乡探亲的人、写丈夫伤心“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为之老泪横流,甚至“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
  这一部分内容,《用书》说是“阐发对人生的直接感受”,我认为实际上表达的应该是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解读这一层次内容,我觉得关键是要弄清楚文章使用的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这就像《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公斩华雄,又像诗人写诗,明明是自己送走友人后依依不舍,仍目送远去,但他们常常都不写自己,而是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蹄处”……文贵含蓄,中国文学一向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追求“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而一向“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写作的琦君,写别人、写丈夫不都正是在写自己吗?那“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的人中间,我认为其实还有一个自小生长在大陆,后来背井离乡到了孤岛,并且时常感到“心如无根的浮萍,没了着落”,“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的琦君啊!同理,7、8两段写母爱之泪、亲情之泪,其表意的重心恐怕也应该在第8段吧,那不分明是在感念自己母亲养育子女的艰难吗?
  第三,关于文章最后三段写“画家的名画”、“信徒之泪”的用意,我觉得《用书》中“作者感悟了人生的崇高境界”的解释让人如坠五里雾中。
  我认为,依据前文内容,作者是借此寄托一种希望,希望两岸的政治家们,希望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都能从两岸广大炎黄子孙的福祉出发,“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甚至“流泪”“流血”(应该不是鼓励武装冲突),从而彻底解决两岸亲人被人为隔离的问题,做中华民族的“观音”“耶稣”。到那时,两岸的炎黄子孙流下的一定不再是“相思的泪”而是“感恩的泪”,而这“感恩的泪”才是更为珍贵的眼泪。
  总之,我认为《泪珠与珍珠》一文无一字不在写思乡,以及因思乡引发的希望与感慨。《用书》对本文的解读,主要错在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模糊,它既承认本文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又处处说这是一篇写人生体验的文章,这就让人难以理解。
  蓝安高,湖北枣阳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