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刍议作文灵感的捕捉

作者:陈金丰




  有人认为灵感之出是瞬息的,难以预测且稍纵即逝,如何谈培养灵感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灵感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但它毕竟经过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突变,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是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一、灵感来源的“泉眼”——广泛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触发而产生瞬间的灵感。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它不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真人真事真场面,可以广泛接收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中的知识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讲述、偶尔的发现,从直接到间接接受。同时,并非单从语言文学角度,而是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广泛采集。
  2、重视思想、观点的积累。灵感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要有所积累。其一是来自教材。议论文中常饱含辨证分析的力量,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得出感悟“惟手熟尔”。其二是来自生活。在《记一次野炊》的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面条丝纹不动,但已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一学生在末尾写道:什么事情,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的。这次野炊,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可见,生活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只有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3、积累素材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如典型例子、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佳句、精彩的片断、有特色的顺口溜、含意隽永的解说词、名联等。仔细体会并吸收,让材料料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作文时得心应手,随意驱遣。运用,是积累的目的,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
  
  二、灵感来源的“渠道”——创造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多元化、多维式去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不囿常规、标新立异,能够让学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如《愚公移山》一文中,从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不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引发开去,就愚公移两座山的做法展开了全班的专题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从经济上考虑是不值得的,有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搬山还不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学生还认为,愚公搬山是破坏环境的一种做法等观点。可见,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当然,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是非常必要的。创造之花需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来是不可能的。
  
  三、灵感来源的“浪花”——积极的评价
  
  教师积极而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写作状况。作文不管写得多糟,相对而言总有一两篇或者某几个段落是比较成功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告之成功是努力的结果,不好的地方是用的劲不足。不提倡学生分等级规定写作,这会使差生有自卑感、羞辱感。作文批改中要注意评语的用词,切忌使用打击性语言。只有教师创设良好的作文评价体系,让学生把写作时当作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劳动,写作过程中才更有可能产生灵感的浪花。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进器。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
  总之,涓涓细溪,可以汇成江海。明确中学生作文灵感的特点,更能使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训练、培养学生,促使其潜能得到最佳发挥。
  陈金丰,武汉市建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