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学也应有个豹尾
作者:孙 萍
一、结尾的原则
1、目标具体,任务明确
教师讲授完新知识以后,余下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什么呢?教师要交待清楚。由于初中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哪几句话、弄清哪几个问题、叙述哪件事情等。由于目标简单、任务明确,容易统一学生的学习步调;份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尾声中再掀起一个思维小高潮,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做到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总结语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画龙点睛。在一个短暂时间内,用尽量少的语言概括出讲解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学的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巧设悬念,再激新疑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立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堂尾声处可紧扣主体设计,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隐线纤纤。为学习后继课程埋下伏笔。所设悬念应“悬”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结尾的方法
1、总结归纳法
总结归纳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讲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语言简明、扼要、有条理。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完整化。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2、发散思考法
发散思考法,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让学生深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如《故乡》一文结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宏儿”和“水生”在八十年代后相遇,他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这些发散性很强的题目,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促使他们根据课文内容作出种种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承上启下法
这种方法,指在结尾时,使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上一个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内容发生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激发起努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的欲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的四篇文章:《荔枝蜜》、《小麻雀》、《海滨仲夏夜》、《桃花源记》虽然同属记叙文,但是它们的写法不同,文章结构的线索也不相同。这一组文章共同构成了记叙文的一些主要写作特点。在单篇教学的结尾,都可以采用承上启下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课文,为学好下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便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收到“言尽而意远”、“意尽而情延”的效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因此,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孙萍,河南遂平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