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古典诗词中的爱情描写
作者:汪太连
一、比喻巧妙,形神兼得。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相传雎鸠鸟雌雄情意专一,常以鸣叫声求偶呼伴,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伐木》)。诗人巧以这种自然景观暗喻人间爱情,引发联想,抒发对文静美丽的姑娘的爱恋思慕。取景自然,设喻巧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这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对不幸爱情的总结,告诉那些天真而多情的姑娘别上轻浮男子的当。诗中用了两种比喻:先以桑叶未落时的茂盛喻男子刚求爱时的热烈诱人,只出现了喻体,是一种隐喻,后四句用的是对喻,以鸟儿贪食桑葚而落网为反面教训,再相对强调女子不可以轻易堕入情网,前后类比,抒情说理易于理解而形象有味。“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彩凤比翼齐飞,向来作为男女欢爱的象征,这里却以“身无”反用,比喻爱遭阻隔,流露出惆怅之情。次句转跌,于心灵深处寻找爱的慰藉,选取了极妙的比喻形象—“犀角”。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中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具有特殊的感应能力。诗人由此联想,用来比喻男女双方心灵中爱的沟通和应契,把视觉与感觉相融合来比喻抒情,极为新奇贴切。
二、细节特写,情态可掬。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静女与小伙子约会,却藏起来逗趣。小伙子不见意中人,抓头挠腮不知所从。“搔首踟蹰”这一细节,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小伙子憨痴的情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为了表现姑娘对小伙子“氓”深情的爱,作者巧妙地用了三组细节描写:姑娘爬上城墙,眺望城关;不见他在关门出现,不由得泪水满面;见到他来到关门,又是笑来又是说。仅从这三组细节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姑娘热烈和痴情的爱。钱钟书先生说:“‘不见复关’而‘泣’,皆具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致。然而文字之妙有波澜,读之只觉是人事之应有曲折;后来如唐人传奇中元稹《会真记》崔莺莺大数张生一节,沈既济《任氏传》中任氏长叹息一节,差堪共语。”
三﹑侧面烘托,爱心自见。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邶风·静女》)诗中没有直接写对姑娘的喜爱之情,而是侧写对红管草的赞美和喜欢。因为红管草是姑娘送的,所谓“爱屋及乌”,因此对姑娘的赞美和喜爱自在不言之中。在诗最后一章道出了真意:“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四﹑用典精当,爱情专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演化而来,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巫山云雨是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元稹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正如“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五、直接抒情,爱意绵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柳永直接通过形体消瘦、憔悴写相思之切,以倒装的句式,强调“终不悔”的态度:纵然为了对方形容消瘦到极致也毫不后悔!语气决绝,感情热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此诗一反通常的爱情诗极写厮守缠绵或离别痛苦,推陈出新,否定了朝欢暮爱的庸俗爱情,歌颂了纯洁真诚的忠贞爱情。
汪太连,湖北荆门市掇刀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