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永远的蝴蝶》探赏
作者:司马英
“我”亲眼目睹了车祸,那是一个悲惨的场面,可在文章里,通篇是一个“雨”的世界——洁净而伤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作者给我们暗示了一个黑白对比的画面。“黑”的是夜色;“白”的是我们的风衣——“我白色风衣的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这组颜色安排得如此自然,可仿佛又是命运中早已注定的一场的悲剧——我们只能无能为力地看着——那只白色的蝴蝶在黑夜飞升向天堂。黑与白把不堪回首的一幕刻画得凄美而纯净,似乎在点染生命的无常、精巧而不着痕迹。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在如此揪心的痛苦中,“我”反反复复忆起的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声音。“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这是樱子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声音,自然而轻柔,掩不住亲密恋人之间的体贴与幸福。随之而来的是“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起来了”。这个声音是那么残酷,不加思索地把年轻的生命带走;它又是那么沉重,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永远的伤。这两个声音一轻一重`,一缓一急,却明明白白地道出了生命的美好与短暂。文字极简,却能展示削冗去繁的简约韵味。
文章最后一句交代了樱子所寄信件的内容,“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把文中声与色所寄托的感情推至极处,那伤逝的浪漫愈显悲伤。
清代文学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作家陈启佑于简约的声色之间把悲惨的场景净化得纯净,也把不可言喻的悲痛烙在了读者的心里。回味逝去的音色,我们依然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在追忆中痛苦,在痛苦中咀嚼着生命的无常。
司马英,云南省电视广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