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激流三部曲》中觉新性格的审美价值

作者:王小平




  综上所述,觉新的性格除了懦弱苟安、“作揖哲学”、“不抵抗主义”,还存在着趋新与守旧、敏感与健忘、自卑与自信、爱面子等一组组对立统一的性格因素。各组性格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使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在光明与黑暗搏斗中,所表现的妥协、徘徊、动摇,都合乎他的性格和地位。他受到新旧两方面的夹击,在长辈随心所欲的指责、捉弄甚至责骂与弟弟们的不满中只能默默忍受和挣扎。最后,觉新在绿叶成荫的年龄,就走上了飘落的路——饮鸠自尽,这是他看透了险恶世情后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觉新是“激流三部曲”塑造的形象,但他作为一个典型绝不仅仅属于“激流三部曲”。
  典型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在整体个性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道德和灵魂的矛盾在典型里交织成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见卢卡契:《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291页),觉新这一人物其实代表了中国现代“五四”之后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时值东西文化相互撞击、封建传统观念与民主科学思想激烈交战,李大钊在《新的!旧的!》一文中感慨“中国人今日的生活全是矛盾生活,中国今日现象全是矛盾现象。”“中国今日生活现象矛盾的原因,全在新旧的性质相差太远,活动又相邻太近。”当时个别知识分子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成为新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但对于觉新及更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迈向新世纪只是理想奢望。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重负使他们无法摆脱旧羁绊而轻装前进。在历史转折时期,他们比之前一代不过多感觉到一点新的气息,他们虽然看到了传统的弊端,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只是在黑暗中眺望光明。他们在新旧两个阵地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价值,成为“站在中间的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类似高觉新的人物形象:靳以《前夕》中的黄静宜、茅盾《虹》中的韦玉、老舍《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蔚祖、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时代的矛盾,造就了矛盾的人。高觉新的性格是在彻底反封建的思想要求已经提出,而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难以最后退出生活,民主革命在推进中,但传统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依然禁锢着人们的精神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同时这一形象,也以自己特有形态包容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条件、概括体现着当时的社会关系状况。
  “觉新性格”——在环境压力下主动放弃个性、自我意识,不断妥协的性格——还有着超越具体时代、具体历史环境的普遍性。觉新是祖父的长孙、父亲的长子,却不是独立自由的自己。他最大的、也是最持久的痛苦在于,他在一个蔑视他作为人存在的地方,仍然不能完全忘怀自己是一个“人”。他在外界的压抑中,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他过份地谦卑,缺乏自信和强烈旺盛的生活欲,随时准备向一切横逆低头,为一切人牺牲,而不管这牺牲是否有价值、是否出于必要。我们通过觉新,是可以认识到一类人,认识到生活中人的两难处境,甚至我们自己心理性格深处的某一方面的。在这个意义上,觉新是永久的,是“激流三部曲”的,是现代中国的,也是人性一个侧面的。
  
  参考书目:
  [1]《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钱理群、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王小平,男,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