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作者:毛义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它不仅包括文学史的阐释,还涉及各个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它不仅要承担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这一庞大知识结构体系的任务,还要承担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该课程的教学由于以下原因而教学难度极大:
  1、学科综合性强。涉及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文献学及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这无疑为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知识覆盖面广。整个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纵贯三千年,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且涉及各历史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想,甚至文体的演变等,内容庞杂,教学难度极大。
  3、教学时间紧。目前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教学时数大量压缩,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基础课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许多高校便往往只能通过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量和对文学史进行浮光掠影的讲授来达到。这种教学,无疑只是在形式上提高了效率,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目前,已有许多高校为解决这一课程教学难度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大胆改革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有的在基础教学时数压缩的前提下,增开相关选修课或扩大选修课教学时数;有的将文学史与作品选作为两门课程分开讲授,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从纵的方面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和从横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与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受其他因素制约相对较少,也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们认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求。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而是首先要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出发点,改革落后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并积极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领域,已广泛掀起了一场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尤其在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普遍提高,都体现着教育改革的成果。
  目前,在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虽已有一些改革的先行者积极改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而为主动学习,但仍有一些高校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全班学生被假设成一个平均接受体,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科知识内容的结构及顺序都是以教为主,作为教师的一种传授材料,学生利用它学习的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因而压抑甚至泯灭了学生的探究和创造性;又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再加之内容博杂,课时不足,教师只能选讲重点,以精概全,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敷衍教学大纲,其教学质量便可想而知。这种古老陈旧、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接受式教法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要求: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使学习者懂得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应首先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焦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现代教育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其主体作用,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的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平台,为现代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具备必要的这方面的技能,并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服务于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人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而是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的建构。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因此,建构主义特别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情景化学习便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研究内容。所谓情景化学习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醒其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及其强大的交互性能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乃至其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善于将它们设计成为一种拓展学生思维、增长智慧的工具和环境,给学生以想象、发挥、创造的空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运用语言文字传达和表现人的情感。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以抒情性见长的古典诗词,意境深邃、含蓄,表达的情感也是委婉的、深沉的、复杂的,这就首先需要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和阐释,去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去领悟、想象、阐发甚至再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同时,若能辅助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如与作品相关的形象、生动的图象,直观的文字呈现、相关评论或声情并茂的朗诵等,这样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与联想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并且,教学中适当利用投影仪、录音、教学课件等,可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视野和生活经验的有限,有些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并非为所有的学生所熟悉,也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北方大漠景象,对于许多生长在山区,从未到过北方的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的,这时,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词曲的意象直观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中,有时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有时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不同作家间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间比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有时,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出文学史的清晰线索……为使这些较为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也可利用投影仪或电脑课件,绘成图表或精要的文字说明,一目了然。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和延伸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与网络作为人脑的延伸,能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大热点。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学过程是一项沟通信息的双边活动,传统的教师讲授仍为最基本的授课模式。同时,无论运用何种手段辅助教学,都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应当与课程内容相适应,并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钱益桂,许信旺.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刘运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毛义玲,女,重庆三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