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说自主阅读教学法

作者:李国祥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块阵地。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要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可见,阅读教学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究竟该如何实施正确的有效的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阅读。
  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高中生是阅读的学习者,他们的课余自由阅读质量当然还比不上学有所长的成年人,但一旦成为读书的主动者,没有了任务规定下的压力与困惑,涉猎的主动和思考的独立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动因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需要。结论与正误也多由自己判定,不必去钻别人织就的套子,只有在这时,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会产生,个性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主阅读的机会。
  自主阅读,从前都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出现的。它成了孤儿,成了散兵游勇。要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骄子和主力,就必须在课程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编读本而不管学生是否还有余力,更不能只寄望于一厢情愿的号召。换言之,在考试和其它学科的强力挤压下,脆弱的语文如果不在课堂上为自主阅读留得一席之地,今后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只有将自主阅读纳入到正课中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摆脱对此爱莫能助的尴尬。而自主阅读一旦在课堂上反客为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自会突显出来,才人方家也自会争鸣指正。笔者浅见,还是应先把自主的潜能千方百计地释放出来。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与传统分析相比,它实现了两个自由,即教师鼓励发现,引导质疑的自由和学生见仁见智的自由。学生可以广泛浏览,收集资料,摘要分类,也可以开展专题阅读,分析比较,开掘发挥;既可以诵读名篇佳段,好词好句,又可以深究其中或背后的智慧,体会写作的经验;还可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这种阅读好就好在它灵活而不求全,能促使学生在盎然的兴味中构建自己扎实而有用的语文功底。至于交流的形式,也尽量不要整齐划一,小组讨论,全班辩论,师生互动……总之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学有所获。
  这时也许有人会问在课堂上实行自主阅读会不会流于肤浅呢?此问题不妨反过来想,教师操控下的定向阅读就一定会深刻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在同高人对话,接受高人的教诲;要相信,这些高人也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读者的自由人格也必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晰起来。但这潜移默化必须有量的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对于自由阅读,我们决不能以“缺乏深度”为理由而轻易否定。即便暂时不求甚解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比如孩子学背诗文,未必是甚解了再背,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积累与理解可以是不同步的,更何况,学生读书其实也是有目的性和悟性的,如果总是以课堂上的目的性来取而代之,学生的阅读心智就只能日益走向“痴傻”。所以,教师指点迷津应是相机而动,该出手时再出手,这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实施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不仅不能对其置若罔闻,还应想尽办法去完善它,改进它,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李国祥,湖北汉川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