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姚丽萍




  当今的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雪崩式”增长的新纪元,知识已不仅是一定量的信息、数据、概念,它更像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具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整合、发展的过程。面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演变,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艰巨任务已经非常明确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了。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只重视培养学生对现现有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知识授受的教学关系,造成许多学生思维积极性低,思考角度单一,认识层次布告,思维能力薄弱。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思维,不会“自求得之”,既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这一现象必须予以改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教授认为:“我们要学习的是能力,而不是特定的行为”。专家们的这些观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高中生正当少年后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基本成熟,能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视觉、听觉甚至超过成人,知觉在精确性、概括性上也有发展,不但能观察事物的细微性,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义识记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学习动机与初中相比,具有更自觉、更远大、更深刻、更稳定的性质。他们的兴趣范围更为扩大,什么都想学,贪婪地吮吸一切知识,热烈地追求新鲜事物。在学习中开始表现出创造性来。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智地意识到这一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疑解疑,多方引发想象,激发求异,培养思维的探求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这样学生就能目光敏锐、思路开阔、富于创造性,就能练就探颐索隐的创造本领。因此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当代技术革命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而提出的崭新的战略任务。
  作为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呢?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接下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创造条件,体味意境,引发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想象是人们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智力品质。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它,所以独创造性思维要有独创性想象参与,没有独创性想象就没有独创性思维,就不会有那种打破常规,不受习惯性思维的约束,而提出新疑、奇特见解的思维。因此,教会学生想象,特别是独创性想象,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独创性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对立面,创造想象的条件,来鼓励学生展开独创性想象,能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最佳的思维成果,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项链》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提问:“这篇小说什么地方最有讽刺力量?”有学生答:“结尾。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根项链是假的,使人感到意外,啼笑皆非,讽刺性强。”我在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再问:“若路瓦裁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就说明那根项链是假的,对情节发展有何影响?”这个问题一反常规,要求学生以作家身份重新思考问题,从多角度构思情节。由于思维的路线新,学生兴趣盎然。通过短的思考,说出下面各种设想:“路瓦裁夫人在舞会上不会自我陶醉,达到虚荣的顶点”;“丢了项链,路瓦裁夫人不会惊慌失措”,“路瓦裁夫人不会为赔偿项链而四处借钱”;“路瓦裁夫妇不会为还钱辛劳十年”;“路瓦裁夫人不会变得连佛来思节夫人都难认”;“结尾就不能令人啼笑皆非”。针对学生这些设想,最后我进行总结道:莫泊桑若按照同学们的各种假设处理情节,那么路瓦裁夫人就不能飘然而自乐,更不会魂悸而生悲,因而就不能形成“一夜豪华,十年艰辛”的绝妙讽刺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小说的认识作用和艺术魅力就会丧失殆尽。学生终于认识到“一招失算,山穷水尽”,因而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莫泊桑“一招精妙,柳暗花明”的艺术匠心。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脱离作者的构思发展,变换一个假设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反证出作者独到的匠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透彻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独创性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又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讲周朴园三十多年来一直把家具照侍萍所喜爱的原样摆放,连窗户也照侍萍生孩子时的习惯关着,以深深怀念侍萍。而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周朴园却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相要挟,最后歇斯底里咆哮:“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我就请学生根据这一剧情概括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所有《教参》《教案》都明明白白写着揭示了周朴园资产阶级本性的冷酷、虚伪性格,周朴园怀念侍萍是假的。当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发言说:“当周朴园认出客厅四凤的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内心该多苦哇!”
  一语惊四座,“周朴园三十多年来怀念侍萍,这感情不是假的!谁能假三年试试?”讲到这里,教室掌声四起。“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多年前那年轻、温驯、漂亮的侍萍,现在出现在周朴园面前的不是侍萍,是人老珠黄的四凤的妈!所以周朴园很苦很苦地问‘你来干什么?’况且,周朴园现在有名份、有地位、有子女,他当然怕四凤的妈要挟自己,不得不问,‘谁指使你来的?’这就说明了周朴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具有人的多重、多元的性格特征,不能简单说虚伪、假。”很明显,这位学生的发言,表现了他的自我个性,他所获得的创新量大于阅读客体本身的量,这是学生思维独创性闪光的体现。
  
  二、揭示矛盾,精心设疑,启发思考,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朱熹也说:“读书贵有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揭示矛盾,精心设疑,,引发争论,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深入思考,大胆探求,以达到无疑,激发学生进行探求性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导语是渲染春天的美好,之后提问:(1)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你认为是真的吗?(2)她的一生为什么没有春天?(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悲剧形象?这一提问好像天外飞来,却又入情入理,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进过一番热烈的小组讨论,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理解与同情:祥林嫂,她悲苦命运的发展轨迹中每一临界点独与春天有关——丈夫死于春天,被逼嫁于春天,痛失爱子于春天,离开人世也是在人们迎春之日。春天,春天是什么日子啊!一个人一生都没有春天,她的命运不是太悲苦了吗?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段只有几十个字,学生读后便概括出,本段交待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然而我就问学生能否从这十几个字中发现一点值得探索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此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体、马克思伟大功绩、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致词者此时的心情、还有文字本身的特点等不同的角度,重新阅读这几个文字,看看能否发现问题呢?学生思维的滞点便被重新激活,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文段中‘下午两点三刻’‘还不到三分钟’两个时间词有什么作用?”“两个时间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思想家停止思想’除表明马克思逝世外,在对其评价上有什么作用?”“‘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和‘我们再进去’这两句只是简单的叙述吗?”“‘安乐椅上’‘安静’‘睡着了’所渲染的是一种怎样的气氛?”“两个‘睡着了’含义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破折号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用这样的叙述作悼词的开头,作用何在?”……这样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设问中,使学生体会探寻的过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