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愚人节里的真情作文

作者:何慧娟




  一、教学背景
  
  作文历来是令学生头痛的事,以往的作文课,都是语文老师先讲解作文题目,讲解写作要求,然后就是学生绷着脸,皱着眉,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要不就是翻着作文选,查找自己的摘抄,从中寻找所谓的“灵感”,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
  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
  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
  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而愚人节那天的作文课是一堂未经预设的习作训练课,却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案例
  
  4月1日的下午,我走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孙老师笑着说:“今天是愚人节,你可别上当啊。”
  上课铃响了,我来到教室门口,教室里没有了平时古诗词诵读的声音,很多同学还在眉飞色舞地议论着。见我进去,陈芳故作诧异地说:“老师,你的书掉了!”我下意识低头一看,马上惹来一片笑声。看到亲爱的老师上当了,一些同学马上跟着凑热闹:“老师,你头上有只虫子!”“老师,你衣服扣子掉了!”看到这一幕,我想:我要不治治这些小家伙,这课还能上吗?于是,我提高嗓门说:“孩子们,难得大家这样开心,老师给你们每人奖励两分,好吗?”“耶!”孩子们大叫起来。我随即又说:“骗你们的!”只静了一秒钟,教室里更加喧闹了。此时,我改变了原来要上上阅读课的计划,想,孩子们这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与其压着他们的好奇心上课,不如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聊聊。于是,我说:
  “同学们,刚才老师‘骗’你们时,你们生气吗?”
  “不——生——气!”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着。
  “是呀,今天这节也真怪,‘骗’人的,受‘骗’的,全都没有生气的样儿。能说说今天这节是怎么过的吗?”我的话一脱口,教室里就像烧开了的水,立刻沸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早上骗了严老师,他可真老实,一“骗”就上当了。我说你有急事找他,而你早上没来,看他在你办公室前手足无措的样子,我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生2:我“骗”了陈府,因为他是值日生,平时挺老实的,又掌管着《班务日志》,我“骗”他说老师要检查《班务日志》,他开始不信,可哪受得住我们的软磨硬泡,最后也上当了。
  生3:我这人呀很老实,也没招谁惹谁,却硬是让张慧这几个女孩给“骗”了。她们说李老师让去改错题,吓得我心里直哆嗦。到了老师那儿,我才明白过来。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走着瞧!(边说边挤眉弄眼,孩子们笑倒一大片。)
  生4:我今天栽了,栽在宁金亮手里。下课时,他说要给我买东西吃,有这等好事,我哪有不去之理?等到了小卖部选购食物时,他却溜之大吉了,害得我在小卖部丢人现眼。唉,我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故作痛苦状,同学们哈哈大笑,举手的人更多了。)
  ……
  同学们越说越有劲,我看时机成熟了,插话道:“孩子们,今天的‘愚人节’过得可真逗,老师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镜头,你能把它记录下来写出来给老师瞧瞧吗?”
  同学们几乎是欢呼着去写作文的。他们的创作欲望被完全激起,光题目就让人眼花缭乱,回味无穷,如:《愚人节,骗你没商量!》、《愚人节快乐,快乐愚人节》、《谁是愚人节里的愚人》、《愚人节,ok!》、《笑比哭好》、《我上当了》、《让你乐翻天》……
  下课铃早已响过,孩子们却迟迟不肯出教室,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欣赏交流,有的在加工修改……
  
  三、对具体教学情况的总结分析
  
  这是一节师生都尽兴的习作课。首先,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闭门造车型,而是抓住瞬间题材,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亲近写作素材,拥有第一手资料。作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才能有育人的价值。
  其次,老师和学生在进行面对面的平等的情感交流。教师不在高高在上,而是走进学生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学生不再被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习作活动中去,乐于表达,易于动笔,能真正做到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成为学习的主人。写的文章自然也就富有创新,富有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
  叶澜教授认为,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过去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吗?
  
  四、从这堂作文课引起的思考
  
  作文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该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反思以往的习作课:自己常常是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都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老师正正经经地讲,学生正正经经地听,可收上来的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矫揉造作,很少流露真情实感,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着实令人沮丧。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其实,新课标的精神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意识走进孩子。习作指导课并不是在课中对习作的结构以及范文的讲与读,孰不知,正是由于自己提供的这个好意的帮助,使学生束缚在教师既定的方框内。他们其实有着丰富的情感,也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但却被压抑了,需要老师去点燃他们。君不见:我们乡村的学生,却很少有能写出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只会用陌生的语言描写那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不看看那沉默的远山、沉寂的池塘、广袤的田野,为什么不写写屋前的那棵大樟树、路边的马尾巴花。一个乡下的孩子失去了乡里的童趣,这是不是城市文化颠覆的一种可悲呢?我想:作文之所以失真症结在于教师的误导。所以,自己的教学观点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也要改变,与其埋怨学生没有写作细胞,不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们的生活,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了解他们的兴趣,多想想该如何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课堂上用什么样的语言,设置什么样的情境等来激发孩子作文的需要和欲望,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意思;不如多思索如何把题目出到孩子的心坎上,多想想该如何把握好指导的度,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多创造条件让孩子讨论交流让他们互相启发,打开习作思路,再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
  巴金说得好啊,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捕捉生活、高于生活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我想,只要是语文老师,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今天所谈的创新、创新作文,其实没有新,只是让我们返朴归真。我们的创新作文不是游戏作文,创新作文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生活,还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创新怎么办的情况下,我用一首《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词道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
  何慧娟,浙江瑞安市广场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