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小学习作教学的改革

作者:李天合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从1978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小学语文已“五易其纲”(1978年版、1987年版、1993年版、2000年版、2001年版)。在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基础上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如何把握《课标》精神,深化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改革呢?
  
  一、把握“练笔”性质,明确习作教学的方向。
  
  为了帮助广大语文教师区分“作文”与小学阶段“写作文”两个不同的概念,《课标》隐去了“作文”的提法,称作“写话”(低年级)和“习作”(高年级)。低年级写作训练称作“写话”和高年级写作训练称作“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属于“练笔”——练习用笔说话。这种定位既符合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际,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明确小学习作的性质,这对指导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从习作内容看,因为是“习作”,所以只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内容的指导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搞“奉命练笔”和“应试练笔”。
  (二)从习作的表达方式看,既然是“习作”,就不应该过分强调、苛求学生非得用某种体裁的形式来表现。纵观以往的四个《语文教学大纲》,在习作训练的体裁上,都提出“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从语文学科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的提法,并没什么不妥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已经将“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异化为“只要学会写记叙文,学会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去背范文。”针对这种状况,《课标》在高年级只是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其目的在于通过淡化文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训练空间。
  (三)从学生习作训练的规律来看,既然是习作,学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写”到“会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课标》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遵循学生习作的规律角度,将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低年级:“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乐于写。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和想象”——敢于写。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的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善于写。
  上述三个阶段训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体现了由易到难的习作教学原则。低年级着力于激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中年级将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促使学生“敢于写”;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全面达到习作的要求,促使学生“善于写”。这种“乐于写”——“敢于写”——“善于写”,构成阶梯训练序列,既符合小学生习作训练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也符合教师教“习作”的教学规律。
  
  二、抓好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小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笔者对139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作文心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觉得没有材料可写(言之无物)的45.3%;感到有材料但是写不出来(有物不会言)的41.7%;只有13%的学生不害怕写作文。这充分说明,“言之无物”和“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心理障碍,要解决这问题,必须从抓生活和抓阅读入手。
  (一)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观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好方法,是习作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没有观察,作文就失却源头;没有观察,作文就没有清新与韵味;没有观察,作文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观察,对小学生尤为重要。《课标》提出:“在写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告诉我们,习作是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习作是要靠生活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源头。《课标》所指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是指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生活”。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的“言之无物”的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他们的熟悉的生活入手。训练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在习作中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观察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其次,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好书”。读书和习作,从“读”和“写”的关系上看就是“吸收”与“表达”的关系。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表述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记得旧文章,便有新句子”。这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所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所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成千上万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1、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要拓宽学生阅读面,就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名家佳作,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2、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要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单的阅读批注及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学生阅读的材料(书籍、文章)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目的是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阅读材料。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
  
  《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段话是针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就小学习作教学而言,要求我们确立“大习作”教育观,加强习作教学与生活、科学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一是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等练习。二是在学校和班级的黑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园地。三是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就越多。四是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应用训练。五是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看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影视中的人物等。六是沟通作文与其它学科之前的联系,善于从其它学科中发掘写作的素材。七是加强多种体裁的综合训练。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表述生活水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述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