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师教学语言语病一瞥
作者:陈黎明
一、多而不当
有的教师讲课,担心学生听不懂,一个问题反复讲,本来能一语道破,结果解释来解释去,反而把问题讲糊涂了。如讲语文《论语十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教师解释说:“这里的前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也就是懂得的意思,最后的‘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聪明的意思。”前半句话本来解释得很清楚准确,加上后半句的补充说明反而罗嗦了。接着教师又解释说:“整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表现’但‘不知与知之’是愚蠢的做法。”“不知与知之”是课文外的,教师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学生自然是如坠云雾,这样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有悖教学大纲要求。
语文是语言教学课程,训练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任务。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垄断了全部教学时间,即使偶尔提问,也是蜻蜓点水,激不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更无法训练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二、少而不精
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明显地呈现出言辞短、效果差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教学不是“厚积而薄发”,游刃有余,而是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常常语无伦次,或言不达意,甚至无话可讲,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读和书本知识的简单移位。二是对教材的钻研不深,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三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既不能把教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运用。如解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时,译成三军可以夺去元帅,匹夫不可以夺去志向。而没把“三军”“匹夫”解释清楚;也没有把一个人的志向比主帅还重要解释到位。
所以教师要做到少而精,就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文化修养。
三、俗而不雅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规范、文明、高雅。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却俗而不雅。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语言土气而不规范。有的教师教学不是使用普通话,而是使用各自的方言土语。如把“一条直线”说成“一股截”;把“某某市”说成“某某死”;把“水中花,镜中月”形容成“在镜子里照出来”;把“解剖”比为“开膛破肚”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语言粗俗。有的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便一味责怪,尤其对平时感到头疼的个别学生更是严厉训斥,甚至伴有污言秽语,显得很不文明。如说差生是头“猪”等。
三是繁言赘语。有的教师教学语言繁杂、冗赘,如教学语言不连贯时就“这个”“那个”;上下句不衔接就“唔”“啊”等;有的教师教学语言重复拉杂,尽管喋喋不休,却如同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冲淡了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寡味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有节奏感,富于音律美,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乳汁。不仅要把优美的书面语言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民间语言告诉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语言的美丽、魅力。
陈黎明,广东珠海南屏中学教师。